教师政治学习材料十篇k1体育

发布时间:2024-02-12 18:39:52 人气: 作者:小编

  k1体育2019年1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意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对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各方面工作进行了部署,对于更好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通过系统的学习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坚定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石,没有信仰就没有觉悟,信仰有多坚定,觉悟就有多高。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何为正确的政治信仰?就是要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全党必须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要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任何时候都同党同心同德。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用坚定的政治信仰,培育学生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并立志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祖国建设者。

  面对新教材和新课标的新要求,面对新教材中的新的布局(图文排混、各种字体的材料排混等),面对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和课外的鲜活典型实例,面对知识与情感目标落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知所措,顾此失彼。下面笔者就中学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以期推动中学政治教学改革与发展。

  中学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但目前中学政治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既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忽视了教材中插图的这些功能,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带领学生浏览。

  2、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或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教材中资源的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而教材之外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也值得重视。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学校,信息相对溃泛,学生手中的课外资料不多,及时获取时事政治热点的途径也不多,教师更应该多加收集,在教学中多将其联系到相关知识点当中来。然而在教学中,政治老师们或只顾教材中的事例和练习,不贴近学生实际,不联系实际生活;或偏离教材,只谈教材之外的事例,安排教材之外的练习,本末倒置;有些甚至连教材中的资源都没有充分运用,更不谈自己收集的教学资源,本末皆未顾及。

  4、政治教学的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学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同等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却往往得不到高度重视,不能高效实现。政治学科本身就是育人思想、培养感情、陶冶情操、授人知识的学科,可以说是德育功能最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力度直接关系学生的思想成长、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为教而教,为表面上的完成教学计划而教,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满堂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点,而这恰恰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思想品德是中学学习的重要学科,鉴于当前中学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中学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呢?对此,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之见。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并重”。

  1、图文并重育人思相。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图片加以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插图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共同筑成易于学生掌握的新知。

  新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因此,我们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择其最佳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知识面不广,生活阅历贫乏,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难以用所学知识去处理。纵观历年的中学政治考试考查情况,学生失分率最高的就是材料分析说明题。甚至,有些学生对材料分析说明题产生了恐惧心理,这可是学习之“大忌”。因此,为提高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品德教学更不可忽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

  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说明指向明确,教材之外的生活实例、实政事例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鲜活。然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重书本事例而轻课外事例,有的教师重课外事例而轻书本事例,二者各具其短。首先,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不能离开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学。因此,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掌握它。其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中学政治学科就是授予学生用头脑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政治的眼光看时事。只重教材例离开生活实际有碍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有碍于学生对新近时事的了解,以致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社会时事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对时政热点知之甚少。在教学时,教师将时政热点融入其中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必须在以教材为中心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课内事例与课外时政二者,教师应两者兼顾,不偏不倚,且要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和答题思维的训练;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不可忽视。因此,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及时查缺补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从高中政治课程的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政治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时事政治进行教学,推进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成才。

  (1)这是高中政治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学以致用,从高中政治课教学要求树立的质量目标来看,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授课中必须把书本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如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的生活周边以及自身的思想实际。否则,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对学生进行灌输和讲解,学生就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在各个方面充分渗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江苏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当前社会生活和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时政材料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实际状况和变化,时政教育的推进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的推进,从而打破45分钟课堂时限,使高中政治课程由枯燥乏味的空洞理论说教转变为更加丰富多彩的师生共同参与。

  (3)这是高中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接触社会的能力渐趋加强,社会交往的范围和频率逐步加大,课堂学习的内容比初中阶段领域更多、程度更深,他们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更强。新闻媒体上的时政资料由于时效性强、内容新,克服了高中政治教材中所提供材料信息的滞后,拉近了高中学生与一向比较严肃呆板的政治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的兴趣。目前在政治教学中学生对政治书本知识学习感到乏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政治知识脱离生活实际,学了也没有用。如果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能有针对性地从时政资料中发掘补充新鲜材料并充实到教学中,则可使学生以这些现实材料为基础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以实现知识的良性迁移。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课改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树立新课改理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前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关注时政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时政教学理应成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每天都发生着丰富生动的国内外时事,而这些时政资料大多跟高中政治课程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且学生对这些时政资料兴趣较大,政治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确立开放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2)增强时政信息的储备。储备必要的时政信息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是上好上活政治课的重要条件,也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储备时政信息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和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共同搜集整理国内外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热点问题,共同探寻这些时政信息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和规律。教师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时政学习活动,不断积累时政信息。如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时政热情;举办读报看新闻活动,加强时政信息积累;举行课前5分钟“新闻”活动,促进时政信息的交流。

  (3)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时政教学。时政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手段,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高中政治课教学时代性特征最主要的表现。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时政材料,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思维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时政教学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恰当地选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时政材料,避免时政资料和课堂教学内容南辕北辙的现象。教师还要对选取的时政材料进行概括和问题设计,促进时政材料与课本知识点的融合,从而使学生达到由感性认识时政材料到理性认识书本知识理论的飞跃。

  (4)组织开展课余时政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推进学生开展课余时政研究性学习,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将高中政治课本知识和社会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师要根据社会热点问题,结合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和设计好研究方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课余的研究性学习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调查报告等成果。通过时政研究性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成才。

  在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尽人意。有时候让学生阅读时,会发现有的学生不愿阅读,有的学生愿意阅读但结果却不知所云。特别是在考试过程中,因读不懂材料或读不懂题设要求而答非所问,导致严重失分的学生比比皆是。不少高中政治老师把责任归咎于小学或初中语文老师培养不力。其实,高中政治老师也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责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阅读教材是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提高概括分析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对教材的阅读引导。

  1、识记教材目录和标题,把握教材结构。政治教材中的目录和标题是该单元、该节或该框题的主题,抓住目录和标题,就统领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各种目录和标题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联系。这样,能以提纲挈领的方式,使学生把知识梳理清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知识脉络是:货币——纸币——信用工具。实际上是讲述了货币的“神奇”的发展史。而这一脉络就可以从串联标题中分析出来。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从高一开始训练学生,一直到高三,学生对四本必修书的内容会很熟悉,更利于高三的系统复习。

  2、寻找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政治课文的每一段文字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概括了该段的段落大意或观点。在指导学生阅读政治课文时,首先提醒学生留心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如果整段没有一个明显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该段的段意,就要求学生用一个句子把该段的大意概括出来。这样,学生阅读完一段后,对这一整段的内容就大致清楚了。在概括出课本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该段划分层次,再逐层逐层地深入理解。

  3、划分句子成分,准确理解概念。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例如,对于《经济生活》第一课中的重点名词“纸币”的含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合。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1)主干成分:纸币是价值符号。化繁为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认识“纸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要义。使学生明白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以和货币区别开来。(2)修饰词:“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全面的准确地理解“纸币”这一概念。

  新课程改革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后,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不断改进。二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首先,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阅读的成就感,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增强阅读的目的性,提高阅读的效率。也可引入合作、竞争机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分别由老师分配不同或相同的阅读任务,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老师设置的问题,小组其他成员可以积极补充,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完成阅读任务。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交流阅读经验和阅读成果的过程。小组成员都希望本组能出色地完成阅读任务,大家都认真阅读,积极发言。各小组完成任务之后,老师进行点评,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增强小组合作的荣誉感和阅读的成就感。对表现不佳的小组,要指明其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给出下次阅读的改进措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利用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力量,集众人智慧,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推动了高效课堂构建。

  再者,课后要进行必要的阅读延伸 。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还能够对课内阅读会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不仅能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还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松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1、帮助学生选好课外读物。由于政治学科涉及的范围广,课外参考书的种类又多,要遵循可读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如启蒙思想家的著作、重要的时政要闻刊物等,有条件的可以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有了这些阅读,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思维的兴趣。

  2、组织学生开展时政专题论坛。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发动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时事材料,有意识地挤出一定的课堂时间,由学生作新闻报道,然后由全体同学进行讲评,教师最后作简要评述。为了准备课堂上的演讲,在课余时间同学们坚持天天看报纸,到处收集资料,养成了天天阅读的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小论文比赛。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小论文比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我每月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好小论文题目,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指导学生去搜集和整理资料。学生在搜集、整理与小论文主题有关的资料过程,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无形中提高的过程。

  阅读一般分为泛读、精读和研读三种,针对高中政治教材的不同内容,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一般情况学生很难把握,只有老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哪些部分该泛读,哪些部分该精读,哪些部分该研读。为了防止学生为了阅读而阅读的现象出现,老师必须发挥起主导作用,给学生的每一个课堂阅读行为赋予一定的目的,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有计划、有目的、有意义,能够有效地服务于高效课堂构建。

  1、转变观念,真正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构建高效课堂,老师们必须转变观念。要明确“阅读是学习之母”,“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的道理,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课堂阅读留足空间和时间。摒弃那种一讲到底,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

  2、教师主导,因材施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时政性、逻辑性,单元、课、框、目之间的联系紧密,便于学生阅读理解掌握。以《政治生活》为例,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一个框题的内容,每一框固定分为三目。第一目是情景导入,第二目是情景分析,第三目是情景回归。阅读一般分为泛读、精读和研读三种,针对高中政治教材的不同内容,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学生很难把握,老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一般情况下,第一目适合采用泛读,第二目适合采用精读,第三目适合采用研读。还要关注每一目的标题。目的标题,一般是对该目主要内容的概括。

  3、教师示范、培养习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适合于学生阅读学习。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我们可以采取教师示范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老师的阅读方法,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高中政治教学主张联系生活、联系时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时政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示范。示范过程中,要注重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词,从关键句和关键词中提取有效信息,以把握材料大意。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k1体育、手到和心到”。特别是“手到”,现在很多学生都比较懒惰,阅读时不愿意动笔。要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该划的就划,该点的就点,该圈的就圈,有时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特别是针对要求学生精读或研读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边读边做标记,还要求学生养成做阅读笔记的习惯,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只有学生通过自己归纳总结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只有眼、口、手、心协调调动起来,提高阅读的效果。

  要培养政治学科的解题能力,就必须训练学生阅读考题的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灵活熟练地掌握政治高考材料题的审题方法,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治课教学中,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效解读材料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分析试题背景材料的段落安排。政治学科试题基本都有背景材料,在材料中往往含有命题者的观点、命题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学生在读题时如果能够理解段落安排的意图,就能够准确地把握材料的结构,这是提高答题的有效性的基础。政治学科试题的背景材料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构思安排的。如果考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到,那么就为答题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2、留意各类句子结构中的关联词。在高考材料题中,构成材料的部分往往包含若干个复句,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题读题训练时,让学生注意分析各类句子结构中的关联词信息,对于他们准确把握题目设计者的意图,准确理解试题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关注设问句子成分中的各种限定。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考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重要依据,把握好设问才能避免答题时出错。在高考试题中,设问中一般都包含了答题的范围、答题的角度、试题的主体、答题的内容四个方面的主要限定信息。学生对试题设问要从作答的范围、角度、主体、内容这四个方面进行有效解读。还以上题为例,第一问要注意范围,第二问要注意角度,第三问要注意主体。此外,有时甚至还要留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开头或最后一句带句号的话,可能就是该段的段落大意。而分号在把材料分为几个平行的层次。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有目的地利用课本进行训练,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在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为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1]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4)

  四项基本原则是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四项基本原则精神,保证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去设计思想政治课无论形式上如何有效,实质是无效的。加强时政教育,充实课堂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时政教育是中学政治课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时政教育,有利于弥补教材中某些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的滞后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政治视野,引导他们关心时事政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有利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综合素质。

  1.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力,充分利用书本上较有艺术气息的资料。作为政治教师k1体育,应在教学中多做创造性的劳动,灵活运用艺术性材料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等等。

  2.提高教学方法的艺术性。(1)举典型事例的艺术性。教师要不断的深入学习,做到掌握知识既要有一定的广度,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在掌握了大量材料,深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使学生能较好的把握所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在课堂上既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又要留下积极发言、积极动手练习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思维质量;(2)灵活运用教具的艺术性‘。思想政治课以它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社会性首先融入了网络,设计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的接收知识;(3)教学体态的艺术性。做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影响很大,甚至还是学生模仿的对象;(4)板型的艺术性。如果把整个教学活动比做“画龙”,书本板型便是“点睛”,书本在设计上要尽量做到内容实、形式美,具有艺术性,使学生在欣赏优美、直观、形象的板书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

  1.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作为教师,每天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的学生乖巧听话但灵活性不够,有的学生较灵活但自控能力不强,有的学生重理轻文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教师进不同的教室往往会带有不同的情绪。如果教师带着一份愉悦、积极的情绪走进教室授课,情绪好了教学语言会富于感彩,课堂教学会更生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会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也会被感染而进入兴奋状态,课堂气氛自然活跃。

  2.教师要学会调节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调动课堂气氛,中学生正处于情绪多变的年龄阶段,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帮助学生解决情绪困扰,提高情绪稳定性;教师要做到创新教育,在课堂上更与学生互动。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兰种阅读方法:(1)演绎法。让学生带着观点阅读材料,理解观点在材料中的体现,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刚刚学习的内容在练习题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2)归纳法。让学生先阅读感性材料,然后回答材料中包含或反映了哪些基本观点,这要求学生在多做练习的情况下,熟能生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及洞察力;(3)扩展法。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时对其深化、扩展,将课堂内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培养思维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政治课本中有些内容显得很抽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明,让学生从中用简单的话语概括出重要且复杂的内容;(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政治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相关联,不是孤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问题联系起来学习,使知识在头脑里更加条理清晰,不仅要培养知识的广泛性,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培养思维的连续性和贯通性。中学政治教科书的内容是层进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连续性,要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使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有条有理,学生在运用时才能融会贯通。

  【摘 要】中学时事政治教育(以下简称为时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学会透过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综合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

  时下,不少青少年学生出现思想迷惘、道德滑坡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现实“一抹黑”,缺乏对现实全面、真实的了解和辩证认识。而通过对中学生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并将它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同时还使学生受到生动有趣的思想和品德教育,既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又提高了德育的实效。就能够极大地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井促使他们把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扎实的学习行动。

  中学政治课由于其理论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特点,使中学生常常觉得学来枯燥,缺乏学习热情。而时政教育的内容由于多是发生在当前的具体事件,因而学生学来更觉得新鲜有趣。从而激发他们对政治课的喜爱之情,唤起他们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近几年政治高考试题的时政性特点日益明显,几乎考卷的所有的题目都将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命题方向的这种变化以及素质教育大潮的影响必将引领高中政治教师的平时教学。然而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时事教育只能在艰难中前进,存在不少问题。

  现行教材与时展相比,教材材料有滞后性,时事资料不仅补充了这一缺点,而且能够对政治教材有诠释作用、辅读作用及证据功能,能使抽象的政治课教学情景化、形象化,从而方便学生理解。

  对于学校如何进行时事教育,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发文明确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时事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中时事课改用选修课和活动课时间进行。每学年的教学总量不少于17课时……”。但情况并非如此。大部分学校在课时安排时基本上只考虑到高考应试科目,几乎从不安排时事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网络已经十分普及,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多,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时事。但事实是,因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并没有多少时间接触这些媒介,即使有些学校每天都有固定的一点看新闻时间,他们也是埋头写作业,无暇顾及新闻。

  现在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目标上是重智轻德,关心的重点是孩子能否考高分。家长们认识不到时事教育对孩子教育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孩子语数外等一些“重要学科”考高分,就不让孩子看电视,看报纸,因此在家里,孩子基本失去接触时政的机会。

  教师观念决定中教育的成败和教学的发展方向,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的运用。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自然而然的受教育观念的支配和影响。

  首先,要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政治教师除了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需要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知识的学习。同时学校要争取机会组织教师“走出去”,到专门的研究机构学习,请专家讲学。

  其次,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时政教育方法。具体有如下方法如:时事点评;利用时事导入;利用一则时政材料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等

  时政材料进入思想政治课堂,是提高高中政治课时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时事材料内容庞杂,覆盖面广,伸缩性强。在选材时,应根据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有所侧重。为此,必须坚持突出重大性原则、坚持时效性原则、加强针对性原则。

  部分学生认为时政没有作业,不必考试,因为轻松,所以喜欢。这是与时政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时政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它不是单纯通过考试来反映的,而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体现的;更为重要的,它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敏锐洞察力的一条极佳途径。

  在实施时政教育中,我们要做到“三放”。“一放”内容,时政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分析什么样的事件应由学生来决定,并由学生去组织查找相关背景材料和内容,通过这一放,可以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二放”时间,一方面,课堂时间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索;“三放”形式,时政课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学生来主持、分析和讲解,可以是分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一起共同参与。

  对于高中政治课时政教育来说,要想提高其有效性,需要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家长的倾力配合,为时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时政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学时政教育在该校能否顺利展开”。从目前的状况看,一些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时政教育重视不够。政治老师要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保证政治课教学的时间,以便于时事教育与政治课教学有效开展。除此之外,还要积极争取学校定购相应的时事资料、各类报刊杂志,为教师教学提供教学资源,为学生了解时事提供便捷途径。

  在很多学校高中政治多为教师纯理论的讲述,一堂课下来不仅教师口干舌燥,更重要的是学生面对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毫无兴趣,盲目地背诵记忆,完全没有达到学习政治的根本目的,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在政治教学中创设情境,创建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模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政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上,学生被动地被教师灌输一通理论知识,片面背诵记忆,学生不知道学习政治的真正意义。作为教师有必要创设政治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这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过程,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如在讨论和争辩中,学生积极、严谨和认真的态度,执著追求知识的精神,就能构成知识和学生情感的双向交流,当然教师要把握好一定的“度”,既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能声势

  如,在“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看一些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材料,看完之后把自己的一些问题总结出来,然后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展示一些问题情境:(1)传统文化是财富,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继承全部的传统文化。不知道这样的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朱×、陈×等)(2)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我们应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转而去学习国外文化。这种认识对吗?(朱××、刘×等)(3)我觉得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全部肯定或者全盘否定,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我们对待很多事物的态度吧?(蔡×、胡×、崔×等)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探求新知识,不仅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学生在参与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设置的情境问题老套陈旧,那么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别谈对中国当今时政形势的有效把握和了解了,也就是说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时才是有效的。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目前很多教材提供的情境材料都不受学生喜欢,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当今的政治问题还在谈论10年前的政治观点,很显然学生都无法置身于过时的情境问题中,所以,情境材料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尤其是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是首选。

  如,在学习“人生的价值观”时,以中国当今的时政热点来创设情境,如,中国近些年一直在举办感动中国活动,我也搜集了去年的感动人物照片,播放给学生看后,他们眼睛都湿润了,我想让他们知道这个社会充满爱,然后给大家讲述了感动人物的典型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如,教学“事情发展的趋势”时,我有意把农民工的权益受保护、中秋节成为我们的法定节假日以及二胎政策都提了出来,这些与我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深受学生喜欢,这也是国家对人民生活高度重视的体现,这是一种好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些紧跟时代的情境材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求新心理,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政治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政治领域的学习中,教师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多联系其他学科知识,通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教学“量变和质变”这一知识点时,以化学学科为例,讲述化学实验中五氧化二磷自燃的条件,它绝对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达到一定温度才能燃烧,这也就是说事物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又如,语文学科中,有的学生很有文采,那他能一日成才吗?这是由于知识日积月累,成就了他今天的好成绩。通过这一知识点的介绍,让学生真正理解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教师通过学科间的联系k1体育,创设情境,在寓教于乐中攻克了这些枯燥的知识难关。

  总之,高中政治情境创设对于学生学习政治有很大的帮助,为教师的政治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策略,让学生真正理解政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都可以在政治理论中寻找到原理,不能死读书,盲目地学,要学会通过比较和判断灵活运用各知识点,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关于时政的应用目的,根据不同的作用对象,从三个方面来概述,即师生对象,教育对象以及社会。

  师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时政教育的应用对于他们而言是最直接关联的,是时政教育应用效果的直接反射体。在初中政治教育中,仅有理论教育是无法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真谛,无法学以致用,纸上谈兵只会让他们感受教育的枯燥乏味、了无生趣。时政教育犹如一潭活水,会让水中乏味的鱼儿们感受到活力与生机。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时政教学中,可以把当前相关国际时事拿到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让学生了解国际事件,时政作为客观的存在,在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观、时局观与爱国主义情怀。

  时政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使得老师对于自己的知识不仅仅是“温故而知新”,更能“知新而温故”。在教学过程中,以新的知识来充实完善固有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时政教育也使得老师年复一年的理论讲解有了新的话题,也提升了教育积极性。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以致用,时政教育正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会学生寓学于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是教育的思想,指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时政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更接近本质,使其得以升华。社会的向前发展是需要矛盾的存在、需要思想的碰撞。时政教育的应用使得新的思想力量诞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思想的创新,时政教育的应用能从思想方面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应用方法也分为两个方面:时政材料的正确选择以及时政教育方法的正确运用即是准备与实施。

  材料的选择。时政材料有时间性、空间性,作为老师要从如此繁杂的时政材料中选出适合学生学习思考的材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即是与现时代的时政紧紧联系,不能与时政教育脱节。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时政材料要紧扣教材知识体系和进度,与教学主题相吻合,运用这样的时政材料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锻炼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时政教育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政治时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变化,用于时政教育的材料必须是反映最新政治形势的信息,因此必须具备时效性和新颖性。

  与其让学生在众多的时政材料中机械迷茫,不如让学生在一个材料中得到思想的锻炼和提升。

  时政远比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复杂得多。一个时政材料中会包含各种各样的复杂信息,为了避免学生分心、跑题,要选择主题突出的时政材料。

  时政教育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具有一定吸引力,通过多样的教育形式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自主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都是进行时政教育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

  刚开始时可以由老师来找材料供大家学习,老师在授课之前就要做好准备,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可以由学生自己找材料,自己分组思考。老师只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时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如主题班会、时事报告、时事专栏、专题讲座、影视收看、时事政治课、参观考察等。

  师生思想平等化,老师要做的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而是在理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将思想分享给对方。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旨在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觉悟能力。

  时政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在平常的时候就应该和学生们探讨时政问题,坚持长期教育,耳濡目染的影响是最长久深远的。

  在实际教学中k1体育,我们发现初中的政治学科因其理论体系的庞大以及内容的相对抽象性,很多学生对政治这门课程不能提起很大的兴趣,在平时上课时学生把政治课当作是一节自由安排课。对于自由安排课程,很多学生往往“不理睬”老师,在下面做一些其他课程的作业或者完全把政治课当作是一节“补眠课”。长此以往,待到考试时,政治成绩自然不是很理想。即使在考试之前已经进行了强化复习,背诵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在解答政治问题的时候依然显得无从下手,因为他们缺乏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经验。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也与教师在政治课上大谈理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课堂枯燥无味有很大的关联。纯理论化的学习不仅导致了学生丧失了学习政治的兴趣,也导致了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缺乏对政治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

  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讲解教材的时候,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把政治理论知识通俗化,使学生首先扎实掌握理论重点。在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善于将理论知识与时政相结合,采用时政教学的模式,以此来解决初中政治教学的困境。要切实落实时政教学,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

  收集时政材料是进行时政教学的基础步骤,教师开展时政教学必须基于自身对时政新闻及时完整的把握之上,不能够超越自身的控制范围。教师不能随便选取一些“旧闻”来应付学生,学生面对毫无吸引力的“旧闻”是提不起任何兴趣的。因此,教师必须紧扣社会的时政热点,将最新、影响最为广泛的新闻结合书本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室中也能耳闻天下事,做出自我的分析和理解,呈现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收集时政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时政资料的准确性以及价值度。教师收集资料必须注意渠道的正规性,可以在中央电视台这种权威的媒体当中选择,例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知名度较大的栏目;也可以在一些发行较广的报纸杂志中选择,例如《环球时报》《南方周末》《看天下》,应当尽量避免在一些普及性较小的地方性报纸上选择教学内容。切忌将一些反动的、带有负面影响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新闻带进课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收集时政资料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地去收集一些材料,这样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

  许多教师在很早以前就引入了时政教学,但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却发现时政教学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和益处,不能帮助师生摆脱政治教学的困境。时政教学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其中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政材料或者是没有正确地利用时政材料。前文已经叙述了如何收集准确性高的时政材料,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如何正确地利用时政材料。

  首先,时政教学的大忌就是教师把时政材料整合成题干的形式,然后加之以题目让学生当场分析、解答,这样就加大了学生的负担,自然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当以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时事的关心,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做的是,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分析材料。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政热点之后,要以多种手段呈现给学生。方式应该不仅仅限于教师口头表述,或者是文章的浏览,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视频或者是音频的多媒体文件,打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结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这个时政热点。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和表扬学生当中较为新颖的看法和观点,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但是应当注意纠正其中一些消极负面的看法和观点,使课堂内容健康化。

  教师经常接触变式训练,但一般只限于理论上,若要以实际为基础,将理论上的变式训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对于政治教师而言,却存在着一些难度,在此,本人以四个方面浅述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重要性。

  在高三政治教学中,学生要想提高政治成绩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如此虽然对于政治试卷中的一些题目有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将政治课本上的东西照搬在试卷上。学生要想提高政治成绩,必须深入对政治知识点的理解。而变式训练应用中,采用材料不变变选项或者选项不变变材料的答题方式让学生理解,这对于学生政治基础知识的内化与落实均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一高二所学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于这门科目乐意去学还是有很大可能的。但到了以复习为主的高三,政治课就显得寡淡、枯燥无味了。高三的政治课都是以高考而服务,每天学生政治课堂上都是不断地做笔记、背知识点、做试卷等巩固政治基础。故而,学生普遍在课堂上难以打起精神,出现厌学等情绪。而教师所设计的变式训练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在做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既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又可以自主探究问题,还能够与同学、老师一起解决题目。在这种积极的变式训练的氛围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对政治复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

  “题海战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高三政治教学亦是存在着这些现状。教师为了巩固学生的政治基础,使学生掌握重难点,大部分选择的都是让学生不断地做题。如此往往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曾经做过的题仍会做错,同样的题目仍是无法下手。故而,教师若能采用变式训练的教学方式,诱导学生灵活转换问题,达到举一反三地学习目的,便可让学生触类旁通,突破题海战术的限制,从而提高高三政治的复习效率。

  高三政治的变式训练需要不同的模式,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政治知识,巩固政治基础。例如,上一问是《文化生活》谈发展,下一问则是《生活与哲学》谈措施。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的训练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可取性。

  我们在高一、高二学习的政治课本都可以运用在变式训练的一道题上,设计同一个材料、同一个背景的模式下,设置不同角度问题,以此开展变式训练。例如,设计一个关于《文化生活》模块,但要从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提出问题。如此,让变式训练的题目不仅仅是在考一个知识点,而是把四个学期所学的政治模块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一道题就复习了高中的知识重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这样的变式训练是设计问题中,将不同模块的背景设置一样的问题,如此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模块的迁移能力k1体育。例如,设计一个相同的材料,再通过《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角度提问。这样不仅从思考角度还是答题组织都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答题技巧。

  在相同的背景、材料下,从不同或相同知识范围设置不同题型的设问。这样的变式训练深化了课本上的内容,大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设计在相同材料上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设置问题,学生经过不同题型的训练,对不同类型的答题技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变式训练的模式绝不止这几个方面,它的模式是可以千变万化的,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而变式训练之于高三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政治的兴趣,促进了高三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解放了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负担,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政治,向高考又迈进了一步。故而,变式训练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是有益的、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