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传部举行“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k1体育”中外记者见面会

发布时间:2023-09-24 14:12:06 人气: 作者:小编

  k1体育中央宣传部于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请科技工作领域党员代表围绕“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习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布,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幅跃升,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关键支撑。

  今天,我们邀请到四位优秀的科技领域党员代表,请他们围绕“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与大家进行交流。我逐一介绍一下他们,他们是: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王军先生;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先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先生;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高级农艺师苏海兰女士。

  大家上午好!我是中国中车王军。1985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铁路机车车辆和高速列车的研发、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从1952年,新中国自主设计第一台蒸汽机车,到今天,“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铁路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高铁已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非常有幸,我赶上了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引领的全过程,主持了我国高速列车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发。在创新团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攻坚克难,完成了“和谐号”“复兴号”高速列车的系列化研制。到今年8月,中国中车已累计交付高速列车3375列,快速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批量制造能力,为3.9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安全可靠的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作为一名员,长期以来,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己任,让中国高铁跑得更快、行得更稳,乘坐更舒适、出行更便利,谢谢大家。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我叫陈学东,来自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我1986年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在原来的机械工业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压力容器和管道这样一个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与研发工作,我是一名员。

  压力容器,大家可能有的很熟悉,有的不一定熟悉。它是一种包含着危害性化学介质、承受一定压力的压力壳体。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量大面广,像我们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航空航天、深海探测都要用它,我们老百姓家庭生活的煤气罐、液化气罐,将来新能源汽车的车载气瓶都属于压力容器。它的第二个特点,是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爆炸,因为里面包含化学介质,一旦发生爆炸以后就可能会发生中毒、火灾甚至是环境污染,人民生命财产会遭受严重威胁。

  40多年前,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是比较落后的k1体育,那时候我们的高端压力容器还不能自主研发,很多还依赖进口,另外我们压力容器的爆炸事故还是比较频繁的,那个时候大概一年要爆炸一百多起,死亡数百人,损失几十个亿人民币。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压力容器技术工作,专门设立了一个安全监察机构,过去叫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放在劳动部,后来到质监总局,现在叫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在市场总局。十八大以后,全国人大专门制定了一部法律,叫特种设备安全法,通过立法来规范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使用安全管理。近4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全国有30万科技工作者从事压力容器与管道的安全和研发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我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们的压力容器产品基本上不再依赖于进口,我们压力容器的事故率已经大幅度降低,我们的万台设备年事故率从40年前的4.0降到现在的0.09,死亡率也降到0.09,达到世界最好水平。

  我作为30万科技工作者的一员,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高端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二是压力容器在苛刻环境下的长周期安全保障工作,并作出了一点成绩,曾经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立足新发展阶段,国家现代化建设对我们的要求更高;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压力容器的高端、绿色和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将和我的团队带领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努力攻坚克难,满足国家的要求。谢谢。

  大家好!我叫蔡荣根,是一名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也是一名老师,今天恰逢全国教师日,请允许我向全国的老师们致敬。我觉得,老师是天底下最伟大的职业,也是最美好的职业,我很高兴能够与我的学生们一起探讨科学问题。

  我研究的主要是一些基础科学问题,比如说引力的性质、黑洞物理、宇宙学、暗物质、暗能量、引力波物理等问题。我曾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奖项,我的工作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这个研究所主要从事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量子场论、引力和宇宙学、凝聚态理论、量子物理、复杂系统统计物理等内容。这些内容研究主要是以好奇心驱动的,探索自然的本质和知识的边界。这些基础研究看起来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却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的总开关,它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

  发达国家无不是利用基础研究的突破带来产业变革而成为世界强国的。从事科学研究也离不开理想和信仰的指引,我2001年回国工作,2003年加入中国,现在担任研究所的党委书记和所长。我们研究所大部分同事都是从国外回来的。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正如我们所的第一任所长、“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先生所说的,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彭先生是解放初从英国回来,当时他已经是英国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这句话是后来他跟我们说的。

  我和我的同事都相信,一个更加强大的祖国可以承载着更多的梦想,我们都愿意将自己的科研与国家的科技事业相联系,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努力。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叫苏海兰,来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是一名80后的科技特派员,我的党龄也接近20年。

  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跟我母亲干农活,知道农民很辛苦,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能够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工作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做中药材栽培研究与应用推广。2014年,我很荣幸到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福建省南平市,做科技帮扶。我不仅在深山老林做科研,帮助企业建设基地,还组建当地的技术团队,到农民家推广技术。这一干就是8年。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指导林下种植“七叶一枝花”。“七叶一枝花”,它是珍稀濒危的中药材,具有止血抗癌等作用k1体育,我们国家有很多重要的中成药都会用到它。原来大家都在采挖野生资源,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它就像我的第三个孩子一样。

  我们团队在“七叶一枝花”的野生转家种栽培技术和育苗技术,关键技术得到了突破,我们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民,培养了一批的乡土人才。在科技部农村司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还把成果推广到福建省、江西省等苏区老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也在脱贫攻坚中奉献一份力量。接下来,我将不忘科技为民初心,牢记服务“三农”使命。谢谢。

  谢谢四位代表的介绍。这四位代表既有科技界的大咖,也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基层科技工作者,大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我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下面可以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在今年建党百年大会上,作了重要的讲话,尤其是对科技创新领域有重要的指示,咱们在座的都是科技领域的专家,想问一下,结合你们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党员身份,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谢谢。

  我先回答一下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今年7月1日,发表重要讲话的时候,我就在广场,作为一名在京院士代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说了中国和中国人民要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出了科技要自立自强。作为一名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工作者我倍感振奋,但是也深感责任重大。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现在是制造大国,但是大而不强,我们把2035年作为国家初步建成跟中等发达国家一样的制造强国的关键节点,要在这个节点实现制造强国的话,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方说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方说我们的工业强基工程,比方说品牌质量意识的提升等。所以,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把的话记在心上,把创新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把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扛在肩上。谢谢。

  我作为科技界的政协委员,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广场的庆祝大会,聆听了习的重要讲话。总结了中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总结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并以九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指明了我们民族的复兴之路,特别是他代表党中央向我们号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信党的宗旨,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

  作为一名科技界的普通党员,我想第一是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第二是要不忘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宗旨,第三是我们的老首长周光召老师经常跟我们讲的,要将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转化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将自己的科研与国家的需求、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不忘国家使命,勇扛国家责任。作为一位院士,也要做习今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所提出的“四个表率”的践行者。谢谢。

  习的重要讲话,让我们铁路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也深感自豪。我在铁路系统工作了几十年,大家可能还记得,40年前,我们乘坐的是绿皮火车,但今天我们乘坐的是时速300公里、350公里的高速列车。中国的高速列车已经世界领先,中国3.9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70%,中国的高速列车保有量占世界高速列车保有量2/3。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先进和巨大的产业规模,令世人赞叹。

  我想大家都体验过高速列车。我记得有一位外国朋友乘坐了中国的高速列车,拿着一枚硬币放在高速列车的窗台上,持续了8分钟不倒。这表明,中国的高速列车已经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到领跑的迈进。谢谢大家。

  我印象最深的是习作出的庄严宣告,我是一名农业基层一线的党员,我深深感受到,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取得全面的胜利,我们农民的生活真是一天过得比一天好,我的内心也是无比振奋和自豪的。同时,我也知道,要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难的努力。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与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定的差距。前几年,在我们基地有十几位老农在挖药材,我感谢他们的时候,好几位老人家异口同声地说:是我们要谢谢你,苏老师,你让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这些场景,让我感觉我们作为农业科技人员,肩上的担子特别重。我经常跟农民说,有我们能做的,尽管找我们,因为我们是党员,是科技特派员,是农民的“身边人”和“贴心人”。在接下来的新征程上,我将秉持初心使命,继续扎根基层一线,把好的科技成果送到农民家,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斗。谢谢。

  我的问题想提给陈学东院士。您长期从事承压类特种设备设计制造与维护工程科技研究,率领团队打破了重要压力容器依赖进口的局面。从您的个人经历出发,这期间有哪些特别的过程能跟我们聊一聊吗?针对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您有哪些心得和建议分享?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个有趣的问题。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谈到了不依赖于进口的问题,我刚才介绍了一下,在40年以前,我们主要的高端压力容器全部依赖于进口,那是因为我们技术很落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下,40年来,30万科技工作者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基本上很多技术都已经跟国外差不多了。但是,国产化的东西要想能够让大家用,还是有难度的。我给你讲个故事。在2006年到2008年期间,那时候我们国家的中石化、中石油正在搞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工程,那里面有个重要的压力容器叫低温乙烯球罐,-50℃。在此之前,我们国家在大庆实现了-30℃1500立方米球罐的自主设计制造,但是这个技术并没有完全被国内认可,核心技术是一个高强钢材料,原来这些材料都是依赖于从国外某个国家进口。到了2008年的时候,在我们百万吨乙烯和千万吨炼油正要大干快上的时候,突然这个国家的供应商告诉我们,他们有别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这批百万吨乙烯球罐钢板他们供应不了,也不是说不供应,是供应不了。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在总结我们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实验,把我们舞钢、武钢、宝钢和我们自己研发的高强钢材料推荐上来,制作了我们的第一批-50℃低温乙烯球罐,这些低温乙烯球罐到现在应用都很好。这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我们自己的材料做的球罐用得依然很好。从此以后,国外那家公司的高强钢材料再也不用进口到中国来做球罐,我们高强钢球罐材料全部国产化了。所以国产化的过程也是要让大家充分理解的过程,要给我们技术迭代的过程,如果没有他们当时的拒绝,可能就没有我们今天国产化球罐的全面开花。

  刚才你提的第二个问题,讲的是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问题,前面第一个问题我介绍时讲了,我们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怎么个体现法呢?“大”是因为我们国家连续11年制造业GDP在全世界是领先的,大概占全球的30%。大而不强有四个特点,一是我们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体现在原创性、变革性的技术产品不是太多。二是产业基础比较薄弱,这也体现在三个地方:第一是我们很多关键零部件还不能自主研发;第二是即使研发了,我们的一致性、稳定性比较差,寿命可靠性比较低;第三是我们在制造业的中低端,质量效益指数比较低,所以体现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三是我们国家单位GDP能耗是国外发达国家的2.6倍,到2019年的数据,就是我们国家每万元GDP能耗是0.6吨标煤,国外发达国家是0.26吨标煤。四是在我们民生行业,老百姓生活环境,大数据、互联网广泛运用。但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的转型、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跟传统工业的结合还远远没有实现,所以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个起点。

  党和国家制定了在2035年要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工程院、工信部有个未来15年制造强国的目标,这个目标有六个方向,第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幅提升;第二是产业结构要大幅改善,这就是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第三是质量品牌意识大幅度提升;第四是生产方式必须是绿色和智能的,跟双碳目标也挂钩;第五是产品的供应链要稳定可靠;第六是机制体制要创新。

  结合现状和未来的目标,我觉得我们要想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至少要做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说龙头企业要勇做产业链的链长,我们的中小企业要培养“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第二,大幅度提升产业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应用基础要大幅度提升。第三,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之下,做好我们装备制造业的节能减排、绿色生产,使我们国家万元GDP吨煤耗要大幅度降低。第四,我们要促进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促进装备制造业不断进步。谢谢。

  我的问题是提给中国中车王军先生的。近年来,中国中车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高端装备“走出去”的排头兵,产品已经遍及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高铁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前列。我想问的是,从中国南车到中国中车,您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您是怎么解决的?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高铁最高时速是350公里,您觉得这个速度还有提升的空间吗?大概能达到多少?

  谢谢您的提问。中国中车的愿景是连接世界、造福于人类。中国中车产品出口109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当地用户的广泛赞誉。中国中车的创新原则是开放、协同、合作、共赢,我们在国外建有18个联合研发中心。中国中车过去是卖产品,现在我们是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有“五本”原则,即本地化制造、本地化用工、本地化采购、本地化服务、本地化管理。

  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作为中国中车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在当地广泛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包括教育培训活动,大大提升了中国中车在“一带一路”、在国外的声誉。作为我个人来说,从南车到中车,都是从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工作,一如既往地推进我们产品的研发和技术进一步的提高。谢谢。

  我的问题提给蔡荣根院士。您是做理论物理研究的,研究领域是引力理论和宇宙学,这些词语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现在我国科技领域正在强调基础研究的价值,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引力理论和宇宙学研究究竟是为了解释什么内容?对于未来中国乃至人类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谢谢。

  谢谢这个问题,让我有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研究专业。300多年以前,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学过中学物理的人都知道的。他揭示了月亮为什么绕着地球转,地球又为什么绕着太阳转。事实上,这个引力现象跟我们日常生活也是紧密相联系的,比如说,现在我们用的北斗导航系统,我们也必须考虑相对论和引力的效应,不然的话误差会比较大,定位就不准了。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是人类对引力本质认识质的飞跃。在广义相对论里,引力事实上是时空弯曲的效应。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二十世纪物理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但是它与二十世纪另一个物理学伟大成就量子论还无法自洽地统一起来,这说明我们人类对引力本质的认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宇宙学,宇宙学是干什么的呢?宇宙学就是研究我们所处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怎么演化的,它的命运又是什么。宇宙的起源是现代科学里面最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我们国家也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列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里面重要的科技攻关领域之一。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正如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会给人类的心灵带来震撼,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心中崇高的道德律。

  引力理论和宇宙学现在还有许多重要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说暗物质的性质、暗能量的本质,这两个问题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天空上的两片乌云。纵观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这些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往往会带来科学的革命,进而催生新的技术,这对中国、对世界,乃至对整个人类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谢谢。

  王军先生,都说世界高铁在中国,中国高铁在中车,中国在高铁技术方面不仅全球领先,而且走出去的步伐很快,不断造福着世界其他地区和人民。所以我想请问您,中国中车是如何在创新实践中让科技成果与世界共享的?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中国中车是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最大的企业,在中国也是唯一一个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中国中车的成长,是伴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而成长的。新中国成立,我们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轨道交通装备,也就是说机车车辆装备的工业体系非常完整,满足了我们轨道交通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交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受到了限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到今天的自主创新,我们国家的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已经走在了世界领先的地位。我们的产品,包括我们的大功率机车,我们的货车,我们的城市轨道交通产品,以及我们高速列车的产品,都是全球领先的。刚才也介绍过了,出口了109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的技术攻关,是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体制机制优势,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无私奉献,无私拼搏,攻坚克难,所取得的成果。我们轨道交通创新取得今天的成果,产品是有属性的,但是知识无国界。我们秉承开放、协同、合作、共赢,把我们的知识和财富贡献给世界,贡献给人类。我们在国外成立了十几个研发中心,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家,我们帮助他们建立研发中心,帮助他们提升技术,帮助他们培训,使他们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能够跟我们一样,通过轨道交通来造福人类。谢谢。

  苏海兰高级农艺师您好,我们知道,作为科技工作者,您还有一个身份叫科技特派员。据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像您一样奔赴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成为打赢脱贫攻坚的一支生力军,想请您讲一下您和其他科技特派员的故事。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在福建工作时亲自提出总结和大力倡导的机制创新,后来推广到全国各地。我们福建全省上下牢记习的嘱托,在科技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坚定不移地推行这项制度。当然,我们福建省农科院每年都会派出400多名科技特派员,我们福建省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先进事迹,有农民津津乐道的“葡萄痴”谢福鑫老师,还有“竹荪大王”高允旺老师等,他们都长期在基层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做,都在乡村脱贫致富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一员,在我到光泽后,发现当地情况比想象中还困难,很多农户因为没有种植技术,又购买不适宜的品种,每亩损失了好几万。农民伤感无助的神情,一直萦绕在我脑海。农时不等人,虽然我家里两个孩子还很小,我还是在企业的深山基地住了下来。山里面的蛇虫很多,我就包好头部,穿上雨鞋,拿着木棍,白天钻山林、进大棚做试验,晚上分析总结。当然,不是我一个人孤军奋战,还有我们科技特派员团队的集体作战。通过大家的努力,“七叶一枝花”育苗时间从两年缩短到6个月,出苗率也提高了12倍。去年有个农民很高兴跟我说“苏老师,我现在一亩收益3万元。”可是就在5年前,他种植的“七叶一枝花”颗粒无收,十几万的投入都打了水漂。对接帮扶后,我就做给他看,带他建基地,现在他自己就发展了500多亩的中药材种植,还带动全乡种了两千多亩。我们光泽县现在也在建设林下经济的示范县。2019年,通过科技部的牵线搭桥,井冈山市也找到我,请我做跨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帮助发展林下经济。短短两个月时间,我们就在井冈山建立了“七叶一枝花”的示范基地,我们还把在福建多年探索的成功经验,在井冈山现场手把手教会当地的技术人员,让技术在井冈山落地。

  现在示范基地也正在成为我们闽赣两省践行“两山”理论的试验田。当然,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作为青年的科技特派员,要向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学习,一代接着一代干,把一张蓝图绘到底,让科技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

  过去几十年,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到来,全球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我想请各位专家结合自己各自工作领域,谈一谈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谢谢提问,我先回答一下,然后请其他几位专家再补充。确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不管是刚才蔡院士说的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在高技术领域,还有高端产业领域,在民生领域,像去年抗疫领域,都取得了飞速进步。但是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不足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我们中国人提出的科学问题还没有那么多,很多科学问题是国外提出来的,我们跟在后面做。在技术领域里,很多原创性的技术,还有一些变革性技术,我们还是不够多的。所以现在提出来要做原创技术策源地。结合这个问题,我个人体会,要想实现科技强国的话,我们还要下很大的气力,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块还要加大投入。我们国家这几年研发投入有很大的进步,已经非常多了,但是跟发达国家比还是有些差距。去年我们国家研发投入全社会大约是2.4,再前一年是2.3,但现在国外发达国家有的是2.8,有的是3、有的是4。所以我们在今后几年的研发投入还是应该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要加大。

  第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个国家如果企业不能技术进步,它的装备制造业不能上去,对整个国家的科技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中,为企业的技术进步而奋斗。如果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都能弘扬起来的话,就会好很多。

  第三,关于科技评价体制,最近中央和科协都在部署科技评价体系的机制改革,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对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讲过,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要一代一代的科技大师来完成,我们要有自己的科技评价体制,包括像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我们希望通过改革,能够不断激励我们的科技人员为国家而奋斗。我就先说这些。

  刚才做介绍,我是做基础研究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习在几次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基础研究是整个创新体系的源头。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尽管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离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是明显的。现在面临着许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事实上是背后的基础理论没有搞清楚,源头和背后的东西没有搞清楚。的这些话,为我们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我的研究领域,刚才介绍了,是理论物理。大家知道,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物理是物理学所有分支的理论基础,它研究的是自然最本质的规律,拓宽的是知识的边界。从几次科技革命的历史就可以看清楚,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会带来颠覆性的、引领性的技术突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原理的突破,颠覆性、引领性的技术突破是不可能的,科技强国也就无从谈起。

  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我想,加强基础研究,首先要遵循基础研究的规律。基础研究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不可预测性和人才作用突出等特点,所以加强基础研究,首先要有长期稳定支持的环境。国家最近几年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涉及到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成果的评价、科技人才的激励等,这些政策非常好,非常接地气,极大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释放了科技创新的活力。为了进一步营造适合基础研究的学术环境,我建议,借鉴科技先进国家的一些经验,在一些研究条件比较好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一些或者若干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在这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里面,不同方向、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可以广泛深入地探讨,产生思想的火花k1体育,产出突破性研究成果,也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多学科融合的优秀人才。

  最后,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应该有使命担当,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我相信,只要每位科学家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肯定会不断提升,一定能够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昂首屹立在世界东方。谢谢。

  我补充两点。首先,中国高铁的成功充分证明,我们要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在重大工程上世界领先,一定要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采取新型的制。第二k1体育,我们重大的科技工程创新过程中,一定要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因为我们的创新有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前沿技术的研究、工程技术的研究,还有工程问题的解决,一些难点的突破,所以都涉及到我前面讲过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如何打通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和使用单位,真正使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打破身份归属,真正在这个团队中为工程项目能够出力,而且在新的评价体制下,能够激发他们勇于奉献、勇于拼搏。谢谢。

  蔡荣根院士,理论物理的重要性刚才你已经做了很好的阐释,我们知道关于物理方面的发展有个很大的争论,就是关于粒子对撞机的争论,杨振宁先生和王贻芳先生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讨论,但是其他的物理学家或者主要的物理学家没有在这方面有更多的阐释,所以借这个机会想请教一下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的?

  第二个问题提给陈学东院士,我们知道压力容器方面,您刚才已经做了很好的介绍,这些年的跨越,这概括起来就是个自强自立的过程,现在我们提出来说“高水平的自强自立”。您在业内这些年,就您的观察视角来看,您觉得有哪些主要的经验可以总结?特别是在您看来是非常核心关键的经验,能够为其他行业所借鉴?

  第三个问题提给王军先生,关于智慧高铁、智能高铁,我们看到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进展,特别是在京雄高铁和京张高铁当中已经实现了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我们很关心的是下一步我们的高铁在智慧高铁方面有哪些重要的进展?有哪些主要的规划、路线图?比如未来的五年、未来的十年,我们将看到怎样的智能高铁的发展前景?谢谢。

  这位记者一下子提了三个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一位女士需要提问,建议三位代表作个简单的回应。

  我不是粒子物理专业的,我简单回应一下,有回答不合适的,也请不要介意。粒子物理当然是物理的重要内容,我经常把物理学的发展称为“三极”,极大、极小、极复杂,是现在的物理学发展趋势。粒子物理就是极小物质的微观结构。现在我们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个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这是非常成功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很多诺贝尔奖已经授予了。但是现在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比如说刚才我讲的暗物质,还有中微子质量都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里面没有的。这说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还是不完备的,还有新的物理,现在专业术语叫“新物理”。所以探索新的物理,不光是中国物理学家也是全球物理学家感兴趣的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我觉得,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我简单回答一下。当前我是搞产业的,蔡院士是搞基础研究的。现在我们国家产业的关键问题,刚才我已经说过了,工业基础是比较弱的,我建议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国家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持续推进的机制,这就是要兼顾当下和长远利益,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同时作用,同时还兼顾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这几种情况。比方说,对于所谓的“卡脖子”问题,我们政府出面来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对于“短板”问题,应该是政府和市场相结合来解决,花个五到十年。对于整体质量效益不高、“中低端”的问题,依靠市场来促进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是第一个方面,顶层设计。

  第二个,基础研究到最后的产品实现,中间有个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我们国家目前是薄弱的,我觉得国家在科技部,在工信部和发改委的指导下,已经开始搞新型研发机构,我建议充分发挥1999年转制的242个转制院所的作用,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基础研究到产品实现之间的中间连接,使得基础研究成果不会“胎死腹中”,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要大力培养人才,在产业界现在有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的人少了,企业界的工程师要不断壮大,所以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把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要结合在一起,鼓励中青年的学生、博士到企业去做工程师,培养卓越工程师,解决我们产业基础的高级化问题。我就简单回答这么多,谢谢。

  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和智慧轨道交通产品,首先,要打造一个智慧的轨道交通生态,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所以下一步,我们轨道交通的产品是要通过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融入国家整个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体系。具体从产品上来说,首先我们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保安全,轨道交通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第二,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为旅客提供更加舒适、方便的乘坐体验。第三,为用户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维修、保养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谢谢。

  追求幸福生活是中国人民最朴实、最现实的夙愿,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科技工作者,你们如何看待“科技创造美好生活”这句线

  苏海兰:我最年轻,我先讲,等下各位院士补充。我从农业的角度说一说。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大家知道,我们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离不开科技。袁隆平院士研究出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的贡献,还有福建省的农科院谢华安院士,培育出了“汕优63”水稻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0亿亩,产量增加700多亿公斤,这些都增强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底气。

  举一个身边科技帮助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小故事。在福建省武平县,一直有种植仙草和灵芝的传统,但是原来它的产量比较低,效益也比较差,根据生产的问题,我和其他科研人员就在当地一个农民邱师傅家,以他的基地为实验地,培育了仙草和灵芝的新品种,也帮助农民提高了种植技术。因为邱师傅掌握了这两个品种科学的种植方法,他从一个农民成为了福建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他创办的合作社也成为了福建省科技企业,不但他自己过上了美好生活,还带动武平全县种植仙草和灵芝,年产值5亿元,帮助2万户农民过上美好生活。

  科技创造美好生活,在我看来,就是要不断科技创新,还要及时应用推广,让种田的人有效益,让大家生活更健康。谢谢。

  蔡荣根: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我想应该是每个人的共识。我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体会。大家知道,基础科学的突破,往往会带来技术的突破、产业的变革,进而迅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各个方面来影响人民的生活。我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二十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发现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革命,它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民对于物质、能量、宇宙的认识,更是催生了像核能的开发利用、半导体、激光k1体育、计算机,现在的卫星导航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些科技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第二个例子,我们现在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互联网,事实上刚开始是物理学家为了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需要而开发出来的工具。所以,互联网应该说是基础科学的副产品。

  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向往,也是我们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始终把人民的福祉放在第一位,就像习所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所以,作为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创新为民,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动力和矢志不渝的目标。谢谢。

  陈学东:我原来的单位,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在北京建成,我们做压力容器目的最初是为了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吃饭”就是做化肥,做化肥需要高压容器,“穿衣”是做化纤,那时的确良衣服,也要用压力容器。未来氢能源汽车,飞机用氢来做燃料,轮船、高铁都可以用氢做燃料,这个时候氢能的储运都需要压力容器,所以压力容器一定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支撑。习说,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改变国家的前途命运,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改变人民的生活福祉。刚才蔡院士也说了,我们的科学技术已经使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未来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在蓬勃兴起,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谢谢。

  王军:作为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企业,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为社会、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绿色、更便捷的轨道交通产品。从高速来说,速度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下一步,我们会研发更高速度等级的高速列车。

  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我们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得到了很多海外媒体的关注。我们在致力于打造300公里一小时生活圈,500公里两小时经济圈,1000公里三小时联动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出行的效率和同城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区域发展。谢谢。

  邢慧娜:好的,感谢四位代表讲述他们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故事。从他们的讲述中, 我想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对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对科技事业的孜孜以求,对国家和人民的拳拳之心,我们也感受到了科技工作者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脚步。我们今天的见面会就先到这儿,感谢四位代表,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再见!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徐想 摄)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徐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