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体育中国:改革为杠 撬动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23-03-17 07:46:23 人气: 作者:小编

  k1体育2016年刚刚过半,一则爆炸性的消息立刻震动了全世界:英国将成为首个脱离欧盟的国家。

  “脱欧”消息宣布的前后,英镑汇率已经暴跌创下30年来新低。k1体育除却经济方面的影响,科技领域也“难逃法网”。

  作为欧洲地区科技发展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在欧洲47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私人科技企业中,英国地区就占据了18家。k1体育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 Research的调查内容显示,2/3的受访者表示,英国脱欧会进一步降低英国作为欧洲科技中心的地位;65%的英国科技产业从业人员认为英国脱欧将对全球科技产业产生负面影响。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在全球科技合作密不可分的当下,英国这一举措所牵扯到的范围,远不是欧洲本土这么简单,亚洲同样脱不开干系。

  尽管“脱欧”事件仅仅过去70多天,但作为亚洲重要科技强国的中国,却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晃动”。

  很多人将经济下行的中国称为“受害者”:不能将英国作为进入欧盟的窗口,很多人预料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将不再顺滑,有可能形成“多输”的局面。

  这样的考虑并非没有道理。人民币再生贬值压力,欧洲一体化的中断势必影响到中欧间正在推进的大型科技合作这些可以预见的改变无一不在影响着中国经济与科技。

  但恰恰是在这愁云惨雾的氛围中,却出现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英国脱欧中暗藏着中国的机缘。

  脱离了欧盟的英国,面临巨大经济压力,加上少了欧盟条条框框的限制,势将与中国发展更密切的关系;而少了英国的欧盟,为了填补英国造成的各方面空缺,也更需要中国市场的支撑。

  实际上,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k1体育正是要进一步把中国和欧洲联系起来。因此,如果欧盟和英国看向中国,中国同它们的合作机遇自然将会增多。

  “脱欧”前英国受制于欧盟法律法规,在武器销售和高科技方面都难以同中国深入合作。“脱欧”之后,英国将可以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与中国发展更多方面的交流合作。

  比如,在产能合作上,中方的高铁、核电技术和英方在风电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优势就可以形成互补。

  此外,随着英国脱欧引发的英镑贬值,预料中国留英学生势将显著增长。人才能够充分利用英国优秀的教育资源,这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人才储备来说,不能不说是好事一件。

  更为重要的是,正如观察家们所言,如果英国脱欧会进一步降低英国作为欧洲科技中心的地位,那么也将势必为其他朝着世界科技中心进发的国家提供难得的机遇。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近年来,中国通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等举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16年8月16日01时40分,伴随着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升空,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量子通信是事关国家信息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领域,且有可能改变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格局,因此其已然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科技和产业高地。

  然而在这场堪称“白热化”的“量子竞赛”中,量子通信技术起步仅仅只有十年的中国却一举拔得头筹,凭借“墨子号”先发制人,这不能不令全世界为之震惊。

  “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杰出的科学家。在过去的几年中,实践证明,中国在基础科学上的投入要远远高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因此,中国能够加入到全球空间科学的事业中来,这必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进步。”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Anthony J. Leggett在内的不少科学家都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确实如此,世界首颗量子卫星花落中国,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在发展空间科学上的果敢,更是当前整个中国朝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大踏步进发的决心与魄力。

  几年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让以全球流动资本驱动的经济秩序受到重创。无论美国的“重返制造业”,还是欧洲的“再工业化”,抑或日韩的“科技品牌之争”,其实都是以科技创新为新的竞争力,重构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很多专家都把经济低迷看作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认为其孕育着新的经济变革。因此,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主动或被动,都要在变革的时间节点上有所作为。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近三十年来发展最快的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自然不会也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

  早在2006年1月,中央就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八大报告中,“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关注,可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并不难理解。当前,无论从出口等外部环境,还是环境保护等内在需求,对中国而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已箭在弦上。

  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将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围绕科技创新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全力推动科技创新。

  在政策层面,国家陆续发布实施《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研究审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修订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事业发展明确了战略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得益于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中国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和成效,改革“红利”开始得到释放。

  十八大以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改变了科技资源配置“政出多门”的格局;31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基本形成,监督评估体系和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完成论证,即将启动;2016年重点专项完成跨领域综合平衡与评议,各项论证工作稳步推进;对47项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整合,涉及现有专项的近50%;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推进实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完善遴选和退出机制,更好地发挥院士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最直接的“产出”就是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研整体水平加速,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阶段迈进,一大批世界级原创性科研成果纷纷涌现。

  2015年,屠呦呦摘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在了结了国人多年以来自然科学领域“诺奖情结”的同时,也让全世界的目光再度聚焦于中国。

  虽然这一诺奖成果的取得距今有些遥远,但这并不能抹杀中国近年来在科研发展中的突飞猛进。

  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虽然中国与发达国家3%~4%的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但呈逐年提高的态势不容小觑。

  这一超越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近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网络版刊登的一篇名为《数字中的中国科研》的文章,援引了大量数据分析了中国科研当前的总体发展状况。

  根据文中的数据,尽管从绝对值上看,2014年中国的研发投入约为欧洲的2/3,但考虑到中国较低的工资水平,中国的科研支出购买力已经高于欧洲,且“预计在2020年之前能够超过美国”。

  《自然》数据显示,2005~2015年间,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从13%增长到20%,这个比例在全球各国中仅低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引用率较高的论文中,大约每5篇中就会有一篇有中国研究者参与;顶尖中国科研院校也已经进入各种世界最佳排名榜单。

  远不止如此。201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达13400亿元,比2010年提高84.3%。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使得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方面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内在推动力,一方面是国家持续有力的科研投入带来的环境保障,“十二五”期间,无论是战略高技术领域还是原创性科研成果方面,我国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成果卓著,“神舟十号”实现太空对接和天海对话,“嫦娥”探月“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开发应用广泛服务于测绘、城建、水利、交通、旅游和应急救灾等领域;第四代核电技术国际领先,CAP1400压水堆关键试验验证全面完成,高温气冷堆商业化示范电站进展顺利,快中子实验堆成功并网发电;“天河二号”连续5次位居世界超级计算机榜首,在生物医药、工程仿真、智慧城市、新材料等领域广泛应用。

  此外,我国主导的TD-LTE技术成为两大4G国际标准之一,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4G用户达到2.7亿;5G关键指标参数也被国际标准组织采纳。“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等高端装备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作为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十二五”期间,我国遵循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大力推进国家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学科布局均衡发展,在纳米绿色印刷制版、量子通信及组网、高温超导材料、量子反常霍尔效应、k1体育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突出成果。

  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免疫调节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农业、环境、健康等领域提供重要科学理论基础;纳米限域催化、等离子激元光学操控、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k1体育特高压电磁环境、钢铁材料组织调控等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颠覆性技术提供科学支撑;重大科研仪器装置和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初具雏形,成功建设世界上最深、宇宙线通量最小的地下暗物质实验室,并得到国际最灵敏实验结果;上海光源、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有力支撑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达40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23个。

  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所带来的科技创新,更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截至2014年底,民口10个专项带动地方、企业和社会投入1700亿元,共申请专利5.3万项(含国际专利4300余项),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1.4万个,技术标准8500多项,直接带动新增产值1.4万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开放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外交日益成为国家双多边整体外交的突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