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k1体育技创新“井喷式”爆发
发布时间:2023-05-20 17:17:16 人气: 作者:小编
k1体育10月21日在北京展览馆拍摄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展出的中国空间站模型。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近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种系统的量子计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3名航天员成功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
“嫦娥”奔月、“天问”登火、“羲和”探日、“天宫”迎客、“奋斗者号”万米深潜k1体育、“雪龙2号”首航南极、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5G技术位居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突破性成就“井喷式”爆发,引发外媒持续关注。
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而创新能力指数位列前15名,通常就被认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2013年起,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上升势头强劲k1体育。
《报告》显示,从创新产出看,中国的优势集中在无形资产、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影响。其中,本国人专利、商标申请及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细分指标均实现全球领先。2021年,知识传播这一大类指标进步明显,特别是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这一细分指标持续进步,表明中国正逐步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中国是具有创新潜力的大国。”阿根廷驻华大使萨比诺·瓦卡·纳尔瓦贾在接受阿根廷《纪事报》采访时表示,近些年,中国在航天探索、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均取得了巨大进步,走在世界前列。
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报道称,众所周知,中国在太空领域已获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但在另一个还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也更难理解的领域——量子计算,中国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2020年,中国物理学家宣告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这个名为“九章”的原型机,可以在200秒内解决一台最好的经典超级计算机需要6亿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和工程领域的科研发展尤为显著,且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斯坦福大学2020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从刊登在学术杂志上的人工智能相关论文引用率看,2020年中国的占比达到20.7%,首次位居世界第一。除了在理论研究方面领先世界,中国在人工智能实践方面也取得了成功,许多中国城市已开始使用“智能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来优化城市经济k1体育。
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刊文称,目前世界公认的高铁技术强国分别是中国、日本k1体育、德国和法国。
在外媒眼中,中国科技也是名副其实的抗疫“硬核力量”。《西班牙人报》网站报道称,中国为遏制疫情采用了包括手机二维码、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等多种高新技术,相关经验值得他国学习。
“中国在几年时间内从技术巨头变成一流科技强国。中国的技术崛起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法国《挑战》周刊网站刊文称,中国如今的科技表现是始于其20世纪以来长期努力的结果。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中国人不仅善于获得专利,而且善于将专利应用到市场上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便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刚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时,在该框架下的年度国际专利申请量仅为100多件;2020年这个数字已超过6.8万件,位列全球第一。
“积极的投资和丰富的人才是支撑中国科研实力发展的关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为54.5万亿日元(约合3.2万亿元人民币),这较10年前增长2倍以上,经费增长速度很快。
“近年来,中国在很多学科上的研究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研究经费投入力量发生了变化。”“商业内幕”网站日本版报道称,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大隅良典表示,中国正通过国家宏观政策来推进科学技术的振兴,所以中国研究人员获得的研究经费相当丰厚,并且拥有充分的研究自由。由于中国较早明确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剩下的就是研究者们的“体力劳动”了,即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此外,中国目前正在建设许多一流大学,这也使研究机构、研究岗位增多。
美国外交学会网站刊文称,创新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2020年至2025年,这5年间,中国计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尤其要关注基础研究。新增研发投入以及持续改革的中国创新体系,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十四五”规划纲要所列各种尖端技术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区块链、神经科学、量子信息和机器人技术。中国政府认为,通过解决科技前沿问题、发展新基础设施来扩大数字连通性和提高数据能力与计算能力,中国可以为“孵化”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创造优质“土壤”。
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从高技术产业到战略新兴领域,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对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提振全球经济复苏信心意义重大。
“创新和数字化发展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报道称,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进步也为工业生产和经贸发展赋能。
随着中国制造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凭借科技范儿“圈粉”国际市场,引发外媒热议。韩国《》指出,“中国制造”已不单单是“制造”,更是技术上的创造。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制造的中国商品,是值得信赖的。
日本《朝日新闻》刊文称,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科技创新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均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国还将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未来中国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西班牙《先锋报》发表社论称,中国政府将努力实现基于创新的新发展模式,大幅增加对研发的投入,以期在未来几年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也就是说,中国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中国的绿色能源科技制造,例如太阳能电板和大型电池的生产技术领先全球,这方面的领先有助于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报道援引英国海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的观点称,“中国已经领先全球能源转型,我们现在能够使用越来越便宜的绿色能源科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
沙特阿拉伯皇家法院资深法律顾问萨阿德·本·阿卜杜拉齐兹·阿尔·拉希德表示,中国具备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的能力,成为可再生和绿色低碳技术的领导者。中国可以通过自身行动告诉全世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贾平凡
光明日报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晋浩天从北京大学获悉,由该校牵头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的两个项目——“激光驱动的天体现象实验室模拟研究”和“基于超快强激光超高时间—空间—能量分辨技术及应用”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5月17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截至目前,箭载导航与位置报告装备已多次保障火箭回收任务,能够有效提供重要定位通信支撑,这为后续持续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5月18日k1体育,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北京发布《2023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介绍,2022年北斗应用总体规模仍在稳步提升,北斗规模化应用正在全面开启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篇章。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活性胶体系统,其中活性胶体粒子用光谱特征染料编码,形成光致变色胶体群。与现有的变色材料不同,这种光致变色是基于光诱导的活性胶体混合物的垂直相位分层,即现有组分的重新排列,而不是生成新的发色团,因此更加可靠和可编程。
围绕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方案》特别提到,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5月16日,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研究院联合研发的BSIM卡(区块链SIM卡)在上海对外发布。
记者从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上获悉:5年来,自然资源部大力推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取得重要成就。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它本身不发光,看不见摸不着,具有超强的引力,任何从其身边经过的物质,包括速度最快的光都无法逃离。
5月17日,《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以下简称《指南(2023)》)中文版与英文版(Top Academic Conferences 2023)正式上线场会议成为本年度授权使用《重要学术会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标识的学术会议。
清华大学副教授安海鹏、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黄晓渊、北京大学研究员刘佳等在暗物质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银河系更像是一个普通多旋臂星系,由内部对称两旋臂和外部多条不规则旋臂组成,而不是之前被广泛接受的四条旋臂均从内到外的特殊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数字贸易成为各地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此前在云南发现的4个田螺科特有物种,最近被研究人员归于同一个全新的属,并命名为理田螺属,分别为德拉维理田螺、尖龙骨理田螺、滇西理田螺、塔形理田螺。这标志着田螺家族进一步壮大。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动物系统学和进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