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科星空体育手机app下载技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20 13:37:55 人气: 作者:小编

  科技是新闻的推动力,新闻传播的发展与科技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同科技发展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纵观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都会对同一时期内的新闻传播发展产生影响,而这也是作为划分新闻传播时代的依据。

  所谓新闻科技,就是指利用现代科技及相关技术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内容进行包装的行为。新闻科技是信息在产生、传播、利用等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信息处理技术,利用新闻科技对新闻进行包装,能使新闻信息以一种大众所乐意接受的形式出现,以此来实现新闻信息的全面传播,实现科技系统对新闻行业的服务。新闻科技是时展的产物,是社会科技体系和社会生产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就传统媒体而言,随着新闻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新时代的新闻传播载体和新闻传播方式被开发出来,从而形成了对传统媒体地位的巨大冲击。如果传统媒体不作出改变,则最终会在新媒体形式的冲击下丧失地位,而如果传统媒体追随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则又会失去原来的自身优势,失去报纸阅读的优势以及一部分喜欢传统传媒方式的大众,于是,传统媒体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就新兴媒体而言,新兴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时代优点,比如传播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新闻接受和传播对象广泛等优点,但同时新兴媒体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短时间内无法查明违规网络新闻的出处,无法在快速更新的节奏下保证信息的真实性等等。此外,新媒体是顺应市场需求的产物,不同行业对新媒体的利用程度将直接导致行业竞争的加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文字、图像的编辑处理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现阶段,新闻作品的成品速度快,且在对新闻信息进行网络采集时,不需要进行现场确认就可以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来完成,再加上目前以视频方式进行新闻传播的情况较多,新闻视频最终出现在人们面前之前已经过了多次的后期删减,以至于视频所表现出来的新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现实的出入,以上两种情况都导致了新闻线 媒体与大众的界限模糊

  随着新闻传播媒体的不断更新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而媒体和大众的角限也被模糊,在进行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媒体和大众都承担起了新闻传播者的角色,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有的情况下就演变成为一场媒体与大众意见的舆论博弈,如发生在2016年4月14日震惊全国的“辱母杀人案”,可以说法院两年内进行的不断的审判过程就是一直在受到大众和媒体的双重影响,并最终在2017年2月17日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杀人的于欢无期徒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新闻在其传播和接受模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对传统传播媒体的依赖,伴随着人们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的传播和获取方式更加依赖于微信、微博、博客等传播平台以及手机、移动电脑、iPad等先进的自媒体设备,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媒体人,应主动改变自己传统的传播观念,有意识的将新型媒体设备和传播平台将新闻传播相结合,以此来加强科技发展与新闻传播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及其趣味性。

  现阶段,伴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球已俨然成为一个统一的“地球村”,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的超媒体,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对信息进行技术的收集和传播,因此,不管是从新闻传播的成本还是效率来说,建立起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新闻传播技术已成为顺应时代的选择发展的选择。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新闻的科技发展,进一步实现了对新闻传播手段的优化。因此,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引入新闻传播的发展,能有效促进新闻传播进行更为高效的传播。就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手机、微博、平板等信息传播载体得以迅速的开发利用,从而造就了新闻传播的科技化;就传播手段来说,互联网强大的组织能力能将多种传播方式进行集合,以此来丰富新闻传播手段,进而给予新闻传播新的面貌;以传播方式来说,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将需要传递的信息制成视频,这样既能增加新闻传播的认识度,又能有效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样也使得传播的新闻资料更加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就传播机制来说,传统的传播媒体一般是强调新闻资源的发出,是一种对新闻信息的单项传播,缺少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统传播媒体的改革,进而使信息在传播时能充分地进行互动和反馈。

  互联网的个性化极强,且具有显著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此,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为新闻传播工作带来的优势,通过建立自由网络公共舆论空间的来实现对传统媒体的变革和补充。在新时代的新闻传播环境中,新技术、新科技的运用能极大的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进而实现对新闻的科技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闻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逐渐以故事化的形式进行传播,于是,传统媒体一改从前单一呆板的新闻传播方式,通过在进行新闻传播时添加合理的故事因素,使得整个新闻传播变得有理有据,进而展现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宗旨,使人性深处的真善美得以充足的展现。赋予感彩的新闻传播能帮助人们挖掘出普通新闻素材中的深刻含义,从而提高新闻的整体价值。在实际的工作中,传统的新闻内容应做到以下改变。

  对新闻进行传播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符合大众的公共喜好及思想观念,以此来提高民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接受度。此外,媒体人在进行新闻信息的加工时,为了是新闻内容更具生命力,应当加入自己的情感,以此来抓住读者的内心和情感,进而对新闻内容进行成功的传播,从而实现新的科技化、人性化发展。

  媒体人在进行事件和人物的采写时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在涵义,要时刻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强调读者的主体作用,注重读者的感情生成。新闻素材是决定新闻传播力度的决定性因素,更是促进新闻科技发展的基础,但即便如此,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也要将读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不能一味追求内容的出奇,更应该注重新闻内容的“人文性”。

  随着时代多样化的发展,新闻传播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点。除了对传统媒体工具如纸媒、电视媒体的应用外,新闻传统更是发挥了网络媒体的作用,并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以此来吸引人们广泛的注意力。在进行新闻传播时,要摆脱传统新闻内容的呆板无聊,通过引入时尚元素来增加新闻内容的趣味性,进而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提高现代新闻传播模式下的新闻公信力和新闻真实性,新闻从业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应从实处出发,通过对新闻科技进行全面的掌握和开发利用,并就新闻传播事业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规避,以此来保证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1]郭兴安.新闻科技发展的思考和探索[J].科技与创新,2016(2):43,49.

  科技新闻激指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果、新动态、新发现等进行报道。同时,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多种传播渠道,并将这些传播渠道进行共存,向人们展示出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占据着大众媒介公开传播的主要地位。现阶段,我国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新闻信息不准确、不科学等方面,只有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才能做好科技新闻传播工作,实现社会化以及大众化的最终目的。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新闻事业也在逐渐发展。国外专业技术人员对新闻进行分类研究较早,并将科技新闻作为整个新闻的重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出现,科技新闻才出现在人们眼前,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发生的事件传播给人们,从而促进科技新闻快速发展。在邓小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国科技新闻才慢慢的走上正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现象。伴随着这种繁荣现象的出现,人们群众对科技新闻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我国科技新闻在这几年快速发展,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主要体现在科学素养方面中。科学素养又包含了以下几种内容:1)科技新闻的专业术语和概念;2)科技新闻的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3)科技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据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早在多年以前,国家就提出做好科技新闻传播工作,充分发挥出科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让人们认识到科技新闻的重要性让科技新闻走向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技新闻传播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2 加强科技新闻传播工作,考虑科技新闻价值,让科技新闻走向社会化、大众化

  在科技新闻传播过程中不管有没有任何的主观意图,在传播时所表现出的结果都会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现阶段,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性活动,主要目的是将一些数据信息进行共享,让更多人了解该信息的内容,并对其发表意见,只有这样这样才能保证传播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在数据信息传播过程中,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在科技新闻的阅读时所产生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对新闻知识的求知、得到行为、指导、消遣等,同时人们在阅读新闻时还能从中获取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内容,丰富人们知识,开拓人们视野。现阶段,我国科技新闻不仅仅是国家政治的报道,而且还结合了社会经济进行报道,使人们在阅读科技新闻时还了解社会经济市场现状。科技新闻不像体育新闻那样激烈,也不想娱乐新闻那么休闲,科技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具有自身独立的特点,它可以将更多的新闻向人们展现出来,保证该新闻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与实用性能,并将新闻中所有信息价值体现出来。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科技新闻的宣传价值也慢慢的被人们发掘出来。现阶段世界上平均每天就会出现一些新鲜事、新发明,大众媒介不可能将每一件事记录下来,而是挑选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展现给人们观看[3]。同时挑选新闻过程中还要保证新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价值观,做到正确的引导他人,为观众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人们带来乐观积极向上的影响,远离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技新闻走向社会化与大众化。

  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要具有较高的新闻性与科技性,只有这样才能将新闻的科学性与新闻性性进行统一。现阶段,有一些科技报道在内容上存在着不真实报道,对人们的价值观与思想观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报道对科技细纹表述的不够客观、准确,人民群众在观看报道过程中对科技新闻的权威性与准确性产生了质疑。

  科技新闻在报道过程中要保证新闻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同时还要将所报道的科技事件进行实时报道,并保证该新闻具有全面、客观、真实等特点。真实性与科学性是新闻的生命,但是在实际报道时常常会有一些媒体为了自身的效益而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与科学规律,久而久而之人们就会觉得科技新闻属于虚构、假设现象的存在。由于科技新闻的专业性与独特性,要想做好技新闻报道工作,就需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科技新闻报道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中,并且建立一支高专业、高素质、高效率的新闻传播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技新闻传播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科技新闻传播工作来说也不例外。人们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科技新闻进行传播,让人们了解其中的意义,增加对社会、对国家的认识,体会到科技新闻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一些科技新闻传播工作人员来说,在报道新闻过程中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加强对科学规律、方法的传播工作,才能对报道对象、题材、内容等进行合理报道。此外,在报道过程中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将科技新闻报道传播工作实现社会化以及大众化;各传媒公司也应该不断的流入新鲜血液来改变当前的播报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科技新闻传播工作。

  各媒介在传播科技新闻时还要保证传播的新闻信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并以科学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共的科学素养,提高科技新闻传播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社会快速发展。本文对科技新闻传播如何实现大众化以及社会化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希望我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科技新闻传播如何实现大众化以及社会化的研究。

  [1]刘友女.意识形态结构视域下中国主导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刘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王艳.民意表达与公共参与:微博意见领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定义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报道对象是科技,二是时效上要求新,指新近发生或是最新报道。然而,只具备这两点尚不充分。正如科技全方位渗入经济社会,科技新闻与经济、社会等其他新闻也存在诸多交叉,界限并不清晰。如果科技新闻只限于科技领域的新鲜事,则易将部分具有科技内涵的信息排除在科技新闻之外。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经济、社会发生的事件中,只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就应算为科技新闻,否则则是经济新闻或是社会新闻。应该说,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科技新闻更加容易亦更为清晰。笔者认为,明确科技新闻的分类比研究科技新闻的定义更具实际意义。但相对于后者,国内对科技新闻分类的研究更为缺乏,仅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亦不统一。胡钰将科技新闻分为科技成果类新闻、科技人物类新闻、科技政策类新闻三类。赵炎龙则认为科技新闻包括政策类科技新闻、建设类科技新闻(指科技队伍、科技工作理论方面的建设)、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自然事件类科技新闻(指对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气候等自然界发生的事件进行科学解释或观察性的报道)、批评类科技新闻(对科技系统的新闻监督)等六类。赵炎龙的分类完全包含了胡钰的分类,不但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表述的内涵比科技成果类新闻、科技人物类新闻、科技政策类更宽,而且还区分出了建设类、自然事件类和批评类三类科技新闻,更为全面地反映了科技新闻的全貌。

  然而,赵炎龙的分类仍存在明显的瑕疵。一是自然事件类科技新闻过于狭窄。如2003年SARS疫情发生时,在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中,涉及防治和诊疗技术研究进展的,无疑可以列入成果类科技新闻,但是更多的关于SARS发病原因、发病条件、疫情地区、防治要求等方面具有科技内涵的新闻,因不属自然事件,难以归类。其实,现实中后一类新闻越来越多。二是分类对象重叠。建设类科技新闻和批评类科技新闻的对象均为科技管理或是科技工作,而且我国批评类科技新闻数量很少,单独归类实际意义有限。因此,笔者认为,科技新闻除了包括意义明确的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外,还应包括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和管理类科技新闻两类。其中,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指事件具有深厚的科技背景,如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月情况等类的新闻,或是需要通过科技阐释事件发生背景、预测发展趋势,如2004年对印度洋发生海啸的报道等,以及揭示事件背后科技现状的,如《》2014年4月在对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航班失联事件报道中指出“全球航空业的数据通信、数据备份技术实在太落伍,今天的航空业仍在使用上世纪70年代的落后技术”等。这类新闻与成果类新闻区别明显,应单成一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科技角度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将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管理类科技新闻指反映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举措或阶段性成果的新闻,包括科技工作进展、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等,如召开重大科技会议、科技规划、科技人才选聘等情况。

  科技传播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同时强调“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科技传播作为科技知识扩散的方式,对推动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传播在学界受到高度关注,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与科技新闻一样,学界对于科技传播也是未形成公认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孙宝寅认为,“科技传播是科技信息运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翟杰全认为,“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即为科技传播。需要说明的是,在科技传播研究中,一般有“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两种表述。由于“在科学传播的语境下,科学被认为包括了纯科学、数学、统计学、工程学、技术、医学及相关领域”,实际研究中,此两种表述一般不加区分。就科技传播与科技新闻传播的关系而言,各种研究对其并不明确。从修辞上来说,不能确定“科技新闻传播”属于“科技传播”,就像“成人职业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而“工商行政管理”却与“工商管理”没有关系。从学术上来说,很多学者在对科技传播研究中没有涉及科技新闻传播。对于科技传播的构成,学者们多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吴国盛认为科学传播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界内部、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以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科学界内部的交流包括学科同行间的交流与跨学科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是指科学与其它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对话与交流;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是科学传播狭义的指称,既继承传统科普的科学向公众传播,又强调公众向科学传播。翟杰全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科学的传播,也包括技术的传播,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传播是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其中技术传播指的是技术在社会中的扩散、交流与共享活动。凌小萍、谢慎兰把科技传播分为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分析上述分类,总体而言,是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学(技)术交流,指在科技专业人员之间传播、交流科技信息的过程和行为。开展学(技)术交流避免了科研活动中的重复劳动,使学术研究由个体劳动成为集体劳动,有利于肯定学术成就、纠正学术错误、拓展学术交流的范围,有助于学术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吴国盛的科学界内部的传播、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翟杰全的专业交流、技术传播,凌小萍、谢慎兰的学术交流,都可归于此类。科技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科技知识、研究方法,传承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来培养科技人才。科学教育培养了科技专业人员队伍,使得科技劳动成果的创造、传承与扩散得以延续,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传播方式。吴国盛的分类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此重要的科技教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即使他提出的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在广义方面似乎包括科技教育的一丝味道,那也颇为勉强。科学普及,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一直被认为是科技传播最基本的含义。科学普及拉近了科技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正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所说,“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普及的途径和手段变为生产力的。”吴国盛将科学普及拓展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强调了公众向科学传播和科普者与公众的平等关系。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也不是没有问题。当前,科技传播的范畴已经比以往包含了更多的因素,由于科技信息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很多日常普通的信息(如新闻、广告等)或多或少含有科技传播成分。因此,不能忽略科技新闻对科技传播的作用。一些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刘华杰认为“科学传播”在中国有“科普”和“科技新闻”两大传统,很多科技新闻报道都是“标准的科普工作”。吴国盛也强调了新闻媒体对科普的重要作用。徐孝枫、李云娣则按照科技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将科技传播分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向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传播、教育机构内部面向学生的传播、科技公共传播等四个不同阶段,并认为科技新闻是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

  尽管如此,刘华杰、吴国盛提及科技新闻是为了强调新闻媒体的科普功能。徐孝枫、李云娣虽将科技新闻作为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但所说的科技公共传播还是在科普意义上的扩展,其他三类还是没有脱出上述分类的窠臼。结合前文所述,科技新闻除大多有科普的作用外,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也常常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一些引人瞩目的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管理类科技新闻有时甚至并不具有直接的科普价值,如SARS疫区的划分、科技规划等。但是这些科技新闻由于可以满足人们希望了解科技的需求,吸引人们关注科技,讲述了科技事实,符合科技传播中科技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要求。科技新闻传播具备了科技传播的基本内涵,毫无疑义属于科技传播的范畴。由于科技新闻的科普作用并不能涵盖其在科技传播中的意义,因此,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科技新闻四个层次更为合理。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有相对固定的传播对象、明确的传播内容、清晰的效果评价标准,分别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专利许可,以及专业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科学普及、科技新闻有共性也存差异。共性在于传播对象均为全体社会成员,都无明确的传播内容要求和效果评价标准,传播形式上需要依靠大众传媒,传播内容都具有“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差异在于,前者目的明确,不讲求时效,重复性、长期性特征突出,更多强调对人的观念的影响和素质的提高;后者时效性强,属一次性消费,目的是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知识的专业性依次降低,受众的范围依次扩大,社会的参与度依次提高,传播的社会性依次增强。广泛性多意味着基础性。科技新闻传播作为最广泛的社会科技传播活动,对其他形式的科技传播活动起着基础作用。从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省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科技传播活动活跃的地方,科技新闻传播发达;科技新闻传播发达的地方,科技传播活动的水平亦高,效果显著。因此,实现科技新闻的高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态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在积极构建服务于知识经济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同时,建设高效的科技新闻传播体系是科技传播在新时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新闻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明确方向,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科技新闻传播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技传播活动,对其效果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新闻传播,还需兼顾科技传播方面。因此,科技新闻传播的高效性,不仅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形式、方式、手段不断完善和范围、内容不断深化上,体现在科技知识和新闻信息的大规模的、多向互动的、快速的扩散上,还要体现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道德的有效传播上。具体来说,科技新闻高效传播评价应涉及以下几个维度。一是传播形式。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不但科技新闻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且一切经济新闻的背后也似乎总能找到科学技术的影子。因此,科技新闻传播不仅是科技专业媒体的任务,其他主流媒体也要全面介入;科技新闻不仅继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也应成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科技新闻报道的形式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更好地吸引社会的关注。随着现代传播观念的深入,科技新闻报道不再仅是科学向公众的单向灌输,还要成为公众理解科学的双向活动。二是传播速度。科技新闻能够快速响应、快速传播。从新闻线索的发现,到新闻产品的生产,再到新闻产品的扩散和接受,时间效率都要大幅度提升。科技新闻同其他社会关注的新闻一样,能够准确及时迅速公开,乃至实现实时化传播。如玉兔号月球车通过微博,拟人化实时了第二次月夜休眠前遇到故障的新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同时,各种社会新闻热点所蕴含的科技新闻点也应被迅速挖掘,满足公众的需要。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图像传播技术的诞生,使得电视这一高科技产物出现。而电视一经出现就不难发现,它从里到外就都是科技的化身,同时它的应用和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从电视新闻角度上来说,其自身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本的基础技术,在画面、色彩效果等方面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而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因此电视一直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科技成果,进而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强化[2]。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正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对新闻传播时效、采编形式、制作模式以及观众收看形式等进行改变,进而使新闻传播具备高水平、高科技含量,更好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现代科技推动了新闻采集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电视新闻进行远程采集过程中,采集受图像、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新闻记者不能像报社记者一样进行传输采访信息,并且电视记者通常会跨地区进行采访,通常情况下不仅没有SNG的有效配合,也没有跨地区的光缆能够对画面传输进行有效支撑,只能回到电视台里发出,而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丧失。而近些年,计算机视频以及图像压缩技术的有效发展和应用,使得电视新闻在跨区域采集过程中变得较为便捷。现阶段,电视新闻记者不管是在哪一个地区进行采集新闻,只要该区域有互联网结构,就可以通过电脑将新闻进行处理以后发回本部就可以。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图像传输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让电视新闻图像传输像电话传真一样便捷,因此使得新闻采访再也不受异地采访的限制,真正的保证了电视的时效性。例如,某电视台推出了对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的特别报道,多天且连续的对颁奖礼进行报道,而在对颁奖礼进行报道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有效将地域的影响进行打破,从而实现电视新闻素材的良好采集,并且保证了电视新闻自身的时效性,同时也达到了跨国报道的目的。此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一般都会在异地报道过程中尽可能的规避一些具有加强时效性的新闻选题,而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原来的跨地区采访变得像在同一区域内一样简单,使得新闻选题再也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保证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现阶段,科技发展为新闻远程的采访和报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通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新闻采访拍摄的形式进行了改变,从而有效的对新闻采集内容进行了影响[3]。以往电视新闻记者通常采用的事后拍摄的方式来进行报道,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使得各街道、各地点监控更加完善,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能够进行有效记录,使得新闻报道逐渐向进行式报道方面上转变。

  2.现代科技对以往新闻制作方式进行了完善。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利用声音和图像来对事件进行表达,因此,声音及图像处理的越好,所能表达出现的新闻就越丰富、越清晰。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都推动了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水平。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及《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开始融入了FLASH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它和监控视频一样,都能够将事件经过进行描述,进而将新闻事件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观众,而这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同,动画手法是后期制作时对事件的还原。因此动画手法的有效应用对较为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传统新闻是在事发后的图像以及文字对事件进行描述,虽然使用了一定的特技或者是其他手法,但实际上收到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而FLASH这种方式制作相对便捷,并且具有十分良好的表现力,能够有效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进行展示,使观众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因此在电视新闻进行传播过程中,这一新技术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新闻的传播观念[4]。

  3.现代科技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的收视习惯。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电视新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可重复性,通常也就是播过以后就过去了,因此这也成为电视媒体最大的缺陷。而近些年,存储技术和水平的发展,有效推动了电视新闻收视属性的改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旦要忘记某档新闻节目的收看,只需要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应的门户网站,就可以在其中收看到十分完整的节目,现阶段很多电视台都已经实现这种存储,这样就可以使观众观看新闻节目不再受时间、地域等多种情况的影响,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观看的目的[5]。与此同时,在很多网站的浏览边框上,都会将最近两天的新闻罗列出现,因此不管是想看整期内容还是其中的几条,只需要鼠标一点就可以所见即所得。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完善和进步,使得现阶段收看电视新闻像阅读报纸一样便捷和灵活,不仅可以进行跳跃观看,还能进行有效的挑选,即使需要在观看中间做些别的事情,在完成其他事情以后还能继续观看,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实现了有效的超越。

  4.现代科技将观众与事件融合到一起。现代科技中卫星技术、光缆技术、微波技术等等的有效发展,都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电视新闻的直播,这些技术能够打破原有空间格局的阻碍,加之新闻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都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的魅力[6]。现阶段,电视新闻在进行直播时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进行,一种是有线传输,另外一种是无线传输,而使用这两种传输方式就能够将新闻记者和观众放置在同一的时间轴线上,让二者能够一同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见证某些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局。因此新闻直播凭借自身同步性星空体育手机app下载,对直播的魅力进行体现。例如,2015年9月3号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直播,充分利用卫星采集的方式实现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接受,不仅保证了时间的同步性,还让观众产生了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在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完善过程中,现代科技对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且直接的,不仅使传统传播观念进行了改变和更新,还有效为新闻节目的创新创造了更加广泛的空间[7]。但是还需注意的是科技也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因此怎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避免其消极方面对新闻的影响,就需要相关人员更加深入的对现代科技进行探究,进而提升运用现代科技的水平和能力。

  1.正确看待成本问题。虽然现代科技有效地推动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但是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因此对于一些规模一般的电视台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电视台为了实现异地的采访和新闻传输,通常会使用较为昂贵的直播车来进行,同时也可以使用电视传真技术来实现传输,而通过对比可知电视传真技术的成本较低,并且也不会对画面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8]。因此在对新闻节目进行直播时,不仅要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还要保证传播效果的有效化,所以在对新闻节目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对直播对象进行考虑,看新闻题材是否重大,观众是否对其进行高度关注等,如果单纯的为直播进行直播,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进而导致直播效果不足,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2.注重新闻直播的时效性。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让观众能够有效的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同时进行现场直播时也是对新闻记者的一种考核,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如果出现错误就会被观众看到,严重的还会导致直播事故[9]。所以进行直播也会对记者自身对事件现场的掌控力、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有着严格要求,而这样就需要记者不断对记者能力进行培养,制定良好的反应机制,进而将消极因素降到最低,更好的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3.借助各项资源将科技与新闻传播进行整合。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不是所有能用的科技成果都要运用到新闻传播中去,一定要有选择性的使用现代科技,同时还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来实现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例如,虽然部分网站为了增加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增添了网页的点击率,也正是它这种节目留存的操作,有效地的弥补了电视不具重复性的缺点。基于此,电视新闻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与各门户网站间的合作,加大对电视新闻的宣传,进而增加电视新闻观众群体结构性。例如,各相关部门在各路口、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内安装了监控设备,而这些设备都是二十四小时运行的,可以拍摄到一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电视新闻一定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进而获得各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有效增加电视新闻的内容量,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同时,借用社会力量和科技手段来对电视新闻进行创新,进而实现对电视新闻传播进行完善和改善的目的[10]。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新闻业务进行良好的认知,真正的对新闻业务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深度挖掘现代科技与业务之间的有效结合点,进而在现代技术良好应用的基础上激发新闻创作灵感和动力,制定最佳的电视新闻传播方案,确保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应用的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在客户和相应受众的反应中体现出现,并且现代技术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效益需要从良好传播服务中进行获取。所以想要使电视传播业务更好的发展,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现代技术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听取受众的意见,满足其实际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传播的完善以及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推动和促进,而现代科技的实际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电视新闻传播能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一定要注重现代科技与新闻传播之间的有效融合,将现代科技的作用和影响全部发挥出来,进而更好的促进新闻传播的创新和发展。

  [2]赵宝.科技时代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发展探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22):40-40.

  [3]黄小伟.电视新闻制作中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4(3):98-99.

  [4]范曼瑜.从《绝对忠诚》看电视科技人物报道创新[C].//201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论文集.2014:25-27.

  由于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迅速、大容量、互动性强等特点都是报纸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对于报纸媒体的挑战和困境,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2006年12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分析文章称,很多人都预测报纸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走向消亡,并引证了迈尔2044年的预言。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对报纸媒体的影响,更加加深了人们对报纸媒体即将消失的印象。2008年10月28日,美国《》纸媒体停止出版,彻底转向电子媒体。2009年,已有150年历史的《落基山新闻报》宣布停刊。在中国,也有不少的报纸停刊。

  在新的传媒环境中,简单地说报纸作为信息载体要灭亡,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之所以有学者提出纸质媒体灭亡的论据,就是一些地区的报纸发行量下降了或者一些地区的报纸停刊了。其实,这种情况不足为怪,在其他媒介形态增多的时候,原有的传媒介质的产品适当减少,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当初电视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预测广播将消失,而实际情况是,广播并没有消失,并且在某些方面还得到了很好的的发展。因此,认为报纸媒体即将消失的观点并没有多少的根据,报纸媒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报纸媒体将存在并得到发展。

  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新媒体环境中,报纸的价值就越能体现出来。信息爆炸表现在五个方面: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递增;个人接受严重“超载”。面对着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显得无所适从。一旦受众陷入到信息的沼泽中,就只能从自己信任的媒体中寻找信息。而权威性是报纸一直在追求的使命,权威性必然会使报纸在将来得到发展。报纸上的信息不像广播、电视,稍纵即失,可以反复阅读,比较适合于刊登较为难懂的科技新闻。

  根据《200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2007年我国公民对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选择最多的是电视(92%)和报纸(60.2%)。其它渠道选择的比例依次为:广播(20.6%)、科学期刊(13.2%)、图书(11.9%)、因特网(10.7%)和一般杂志(9.7%)。可见,报纸仍然是中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

  另外,中国鼓励读书的呼声和行动很多,阅读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种基本素质。阅读可以实现求知,充实自己,优化自己。阅读是不断提升,跟上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信息爆炸,带来巨大的知识财富。人们向往阅读,依赖阅读。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并不能取代阅读。直观、形象的电视语言反而还使得受众失去了应有的想象能力。由于缺乏对文字推敲琢磨的训练,人们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能力也在退化。语言的退化,当然也会导致社会智力的退化。报纸的易得性、方便性成为人们阅读的重要选择。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报纸媒体在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情境下,依靠其权威性,有其优势和生命力,报纸媒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存在并得到发展。虽然现在的传播渠道和载体增多,报纸仍然是科技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传媒市场上,报纸媒体中刊载科技新闻主要是科技报、党报和都市报。科技报作为中国的独创,曾经在科技新闻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的日益发达,科技报风光不再。从目前的格局来看,很多的地方科技报难以为继,纷纷停刊或者转向,只剩下《湖南科技报》等几家还在维持。全国性的科技报,《科技日报》、《大众科技报》、《科学时报》等,由于体制上的支持,还能够有所发展,但是影响有限。党报和都市报,作为中国目前影响力大的媒体,科技新闻在其中并未得到重视,处于边缘状态。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巨大冲击,报纸科技新闻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竞争态度,在很多方面表现得差强人意。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报纸上面的科技新闻数量十分弱小,与科技新闻的地位和信息社会的需求不相称。

  2006年,北京市科协项目“中央及北京地区部分报纸科技报道及科普宣传状况统计”调查发现,无论是中央级报纸还是北京的都市报,其科技新闻在报纸中的比重明显偏低,其公布的一组公布了相关调查数据表明:中央极报纸中,《中国青年报》科技新闻所占的比例为2.4%;《农民日报》为4.8%;《人民日报》为2.1%;北京都市类报纸中,《北京晚报》中的科技新闻所占的比例为4.1%;《北京晨报》为3.11%;《北京娱乐信报》为2.92%;《北京青年报》为3.52%;《京华时报》为2.74%;《竞报》为5.76%;《华夏时报》为2.81%。综合起来,参加统计的报纸科技新闻所占的平均比例维持在3%—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北京都市类媒体,其科技新闻比例严重不足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报纸媒体中科技新闻的数量更少。在湖南都市报中,《潇湘晨报》和《三湘都市报》中很难寻到科技新闻的踪影。

  虽然说报纸媒体由于版面的限制,不可能像网络媒体那样有海量的信息,但是毫无疑问,报纸版面上科技新闻数量的缺乏会影响其传播效果,也就不会对公众产生影响。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报纸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权威性,在于其提供的信息真实性高。依靠提供的权威信息,报纸才能吸引读者。如果丧失了权威性和真实性,那么报纸的消失也就不远了。而近年来,报纸媒体中不断出现的虚假科技报道,无疑腐蚀了报纸的权威性,对报纸的信誉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读者对报纸科技新闻的印象,使报纸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处于不利的竞争局面。

  《新闻记者》从2001年,每年评选出十大虚假新闻,以达到减少新闻界虚假新闻的目的。从这些评选出影响较大的虚假新闻中,科技新闻的份量占有不少,如在2002年该刊评出的10大虚假新闻中,有2则是科技新闻,《微波炉是恐怖杀手》、《地球生命只剩50年》。在这些虚假科技新闻,很多来源于报纸媒体。如2005年的一则虚假科技新闻《秦始皇兵马俑腐蚀严重专家担忧百年后变煤坑》来源于重庆的一家报社;2008年的一则虚假科技新闻《高速列车3秒钟可跨越长江大桥》,就是来源于武汉的一家报社。“科技新闻平时门前冷落鞍马稀,却为虚假报道频频光

  另外,报纸科技新闻在信息爆炸中不能有效地传播信息也是其表现不佳的体现。美国是公众科学素养较高的国家,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逾七成美国人看不懂报纸科技新闻。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远低于美国公众,按照推理,能够看懂报纸上科技新闻的公众应该更少。对科技新闻,一般受众的感觉是科技新闻充满了科技术语,晦涩难懂。阅读报纸上的科技新闻,科技术语多又没有相应的解释,这样的科技新闻怎么能够让读者获取信息,自然也就不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应该说,摆脱目前报纸科技新闻的困境,提高报纸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可以采取很多的策略,既包括宏观方面的策略,也包括微观方面的策略。此处所论述的策略,主要是针对信息爆炸环境下报纸科技新闻如何传播而提出的构想。

  与网络媒体相比较,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权威性,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可靠的信息提供给读者,这也是许多受众选择报纸获取科技新闻的重要原因。报纸在刊登科技新闻的时候,从记者到编辑,要进行细致的把关,严防出现虚假科技新闻的现象。科技新闻由于涉及到较为专业的科学技术方面,这就要求科技新闻记者和编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对一些科技问题进行鉴别。报纸与网络新媒体进行竞争,并不是说报纸排斥网络媒体,相反,报纸媒体可以借鉴网络媒体的很多优势和特点,如报社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采访,通过网络媒体来进行线索的搜集等等。但是,报纸在采用网络方面的线索时,一定要谨慎和查证,不能够直接用网友曝料当作新闻发出去。近来,主流媒体不经核实将某些网友的消息冠以“网友曝”刊登在报纸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中国多份报纸针对这一现象发表了针锋相对的评论,引起人们关注。对于网友曝的信息,一方面报纸科技新闻要加以利用,但是,在利用的时候要加以核实,因为很多网友并不是职业新闻人,提供的信息不一定真实,需要报社职业的新闻人加以把关和核实,避免出现不实的科技新闻。

  报纸科技新闻的新闻性不强,不能够及时地反映科技界的最新进展是人们议论较多的方面。有的科技报纸,一周出一期,时效性自然比较差。一般报纸上的科技新闻,很少有昨天发生的新闻,大多是几天前发生的事情。诚然,与网络媒体的迅速相比,报纸在刊登科技新闻方面是较为迟缓。也有人认为,科技新闻是以报道科技战线新近动态和成果为主的新闻,报道对象有特殊性,在时效性方面慢一点也没有关系。这种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如科技界的新事件、新情况、新进展、新理论、新现象、新记录,是科技新闻的基本目标。”考虑到当前信息爆炸的环境,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要求,报纸科技新闻也必须要考虑到时效性。当前社会,是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自然追求快速。另外,公众接受科技信息的多样化,也必须要求报纸科技新闻讲究时效性。当前公众所能够选择的媒体很多,如果报纸不能够提供时效性强的科技新闻,公众自然转向其他的媒体寻求信息,报纸也就会失去读者。

  对于新闻来说,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科技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当然也不能不考虑时效性。对于报纸媒体来说,要求其像网络媒体那样提供即时的新闻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报纸科技新闻而言,最好是昨天的科技新闻能够今天刊登,或者是三天内的科技新闻。

  对于报纸科技新闻的时效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把握。一是时间上的及时性,刚刚发生的科技事件,例如科技项目的鉴定、验收,最好能够在第二天能够进行报道。二是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科技新闻,要趁热打铁,抓住时机进行传播。如HIN1流感是当前公众关注的热点,与其相关的科技新闻关注度也就会相应高,因此科技新闻新闻传播要善于搭便车,提高科技新闻信息的关注度。

  在当下各种媒体竞争激烈,尤其是网络媒体拥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压力之下,报纸在报道科技新闻时,更应注重时新性的提高,才能保证科技新闻的品质,在和其它媒体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报纸的一大优势在于其信息源的地位。报纸作为传统的媒体,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支素质高的采编队伍。现在很多网络上的科技新闻,大多是来源于传统媒体报纸。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传播,但是如果没有内容,一切都无从谈起。信息源的地位使得报纸在新媒体时代具有竞争力。因此,在信息爆炸的多媒体时代,报社不仅不能弱化采编能力,相反,还要加强科技新闻的采编能力。为了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报纸媒体要不断开拓和创新科技新闻信息源,使科技新闻更多地出现在报纸上。

  科技新闻的信息来源比一般的新闻信息要来得复杂,科技新闻是科学发现的再发现,是对科技事件的再挖掘。科技记者在采集科技新闻的时候,必须要找对路径,才能获取丰富的科技信息。信息爆炸的环境,使得科技新闻信息来源也更加趋于多样化。报纸科技新闻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纯科技新闻的领域,而是应该要将触角伸向与科技新闻相关的更大领域和范围。随着科技自身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不断增长的需要,科技与经济、政治、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开始相互渗透,而且逐渐联姻,甚至达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报纸科技新闻,需要树立大科技意识,在视野上进行创新,这样可以大大丰富科技新闻的内容。SARS病毒、禽流感、苏丹红、麦当劳薯条、杜邦特富龙等重大事件,都有科技的要素或者影响在内,都可以作为科技新闻的内容。

  美国《科学》杂志记者、编辑Richardstone认为科技新闻可以通过以下六个途径获得:第一,新闻记者会;第二学会会议;第三,企业报告;第四,参观实验室;第五,新闻调查;第六,科学家的个人简介。其实,报纸科技新闻的线索还有很多,如科学家的博客就是重要的科技新闻来源。另外,其他媒介上的科技新闻也是报纸科技新闻的重要线索。

  科技新闻信息源的增多,将会有更多高质量的科技新闻出现,同时也有利于改变目前报纸科技新闻内容严重不足的境地。对于现在的信息爆炸社会,信息量的多少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报纸上只刊登很少的科技新闻,科技新闻的影响力自然很难发挥;相反,如果报纸上的科技新闻占有足够的份量,也就能够更多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信息爆炸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统计表明,那个10年,全球信息量每20个月就增加近一倍。进入90年代,信息量继续以几何级别增长,到90年代末,伴随着第五媒体——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真的开始爆炸了。然而,面对极度膨胀的信息量,人们对于信息的苦苦追求和期待忽然间变得茫然了。因为,即使每天24小时看这些信息,也阅读不完。更何况,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无用,甚至不真实的信息。

  当前信息爆炸实际上目前的状况是:人们一方面享受着丰富信息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在忍受着信息爆炸的困扰。报纸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从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读者感兴趣、读者所需要的信息。当今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是很多方面。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众多的科技新闻全部纳入版面。因此,对于报纸来说,选择什么样的科技新闻就变得十分重要。

  在信息缺乏的时代,报纸媒体上的科技新闻由记者和编辑决定就可以了,因为读者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只有被动地接受报纸上面的内容。而在当前的信息爆炸环境下,读者的兴趣和口味都发生了变化,报纸如果仍然实行过去为报纸为本位的灌输方式,只能是使越来越多的读者远离报纸的科技新闻。在信息爆炸时代,读者读报的基本动因是追求有用的信息。在信息无所不在的时代,获取信息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对信息的准确判断,从而获取有用的信息。

  根据《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绝大数(84.7%)公民对医学与健康信息感兴趣;其次感兴趣公民的比例依次为,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38%)、经济学与社会发展(33.2%)、军事与国防(25.2%)、计算机与网络(20.8%)。这些调查的数据,可以为报纸媒体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公众感兴趣的内容就是报纸所要着力提供的内容。在当前人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与公众健康相关的科技就成为了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报纸媒体要抓住公众的需求,提供与医学、健康相关的科技新闻,才能使报纸的科技新闻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另外,报纸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互动,如信件、邮件、电话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读者的需求,使提供的科技新闻更家符合读者的需要。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不缺乏,注意力才短缺,注意力已经成为了一种经济。报纸只有提供读者需要的科技新闻,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传播效果。

  [2]贾鹤鹏,莫扬.全球化时代有效的科学传播.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星空体育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