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体育如何评价《儒林外史》?

发布时间:2023-03-26 22:11:54 人气: 作者:小编

  k1体育清朝的小说名著,不管是《红楼梦》《聊斋志异》,还是《儒林外史》,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是不约而同的持批判态度,其中又以吴敬梓为甚。除了曹雪芹、蒲松龄和吴敬梓三人没有在科场取得胜利,因此持有一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种心理之外,k1体育也确实是到了清朝这一封建的末世,封建制的许多制度包括科举制都更多地显现出其弊端消极的一面,而不是有利积极的一面。

  《儒林外史》首先出场的人物,除了序章的王冕外,就是周进和范进了。这两个人物都带有“进”字,实际上是意味深长的,因为他们朝思暮想的是能够“进学”,能够考中“进士”。周进和范进都是老实本分的读书人,都是穷困潦倒但到了晚年才在科场取得胜利。周进哭倒在号场,范进中举后疯掉的场面,是书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桥段。但读书一生的范进,却是连苏东坡都不知道。这就触及了科举制的一大弊端,那就是“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通过科举并不能把真的人才选拔出来。《儒林外史》里那些特别负面的人物,比如恶绅严贡生、贪官王惠等等,都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相反,戏子鲍文卿,文末的市井四奇(写字的季遐年,下棋的王太,画画的盖宽,弹琴的荆元),都是和科学沾不上边的,他们淳朴善良、兴趣高雅,却是作者赞赏的人物。科举制荼毒了人的灵魂,这从匡超人的人生转变也可以看出来。匡超人在未进学前,是一个性格淳朴、机灵乖巧的小青年,特别是对其父亲的孝行,更是让人称道,但其进学后,先是跟一帮假名士混在一起,慢慢变得虚伪虚荣,后又根包揽词讼的潘三混在一起,更是做尽了坏事。

  但科学制真的就是一无是处了吗?当然不是,按的说法:“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科学制是一种程式化的标准化的考试模式,科举考试起到一定程度的智商测试的作用,智商达不到一定程度的人,确实是很难通过科举考试的。再者,科学考试的内容范围为儒家典籍四书五经,读书人长期阅读学习儒家典籍,也有利于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确实可以起到“正人心、厚风俗、明纲常”的作用。

  第十三回中,马二先生对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做了梳理,并强调了读书重视举业的必要性:“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k1体育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k1体育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的话虽然也有失偏颇,但却也不无道理。在《儒林外史》那个时代里的读书人,除了参加科学取得功名,又能做什么呢?就人才选拔制度来说,除了科举制,又有什么更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呢?科举制虽然在清末名义上消亡了,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并没有消亡,至今我们仍然通过高考、公等形形的考试来选拔人才。我们内乡高中在八十年代,曾经有连续八年抗战参加高考的例子,这完全是新时代的范进啊,可当时也是被树为榜样的。西方也正是通过借鉴学习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才建立起来了西方的文官制度。科举的弊端可能是科举的狭隘性,即只是把考试的范围限制在四书五经,这种弊端可以通过增加考试科目、适当限制参考人员年龄等方式加以改良解决。

  《儒林外史》的伟大,在于其批判精神。但限于时代,吴敬梓们并没有找出替代科举的方案。《儒林外史》破坏多、k1体育建设少。吴敬梓眼中的理想人格,是祭泰伯祠的虞博士、庄绍光们,是淡泊名利、蔑视权贵的杜少卿们,k1体育是隐逸市井的四奇们,但泰伯祠随后就荒废了,杜少卿和四奇也只是能够独善其身而已,他们对社会的建设性贡献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