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体育中华新闻报成首个倒闭中央级报纸 报刊改制紧迫br

发布时间:2023-10-10 08:57:54 人气: 作者:小编

  k1体育8月2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了《中华新闻报》停刊清算公告,此前该报曾多次试图引进战略资本,但都未能如愿。记者9月3日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称“总署”)获悉,这是迄今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

  而在此前的8月14日,中央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交流会,为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通过了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实施细则,将于近期颁布。

  作为中央和各部委、单位所办报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舆论阵地,出生以来就被赋予了“事业单位”的身份,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每一家报刊社都会有一个作为主管主办单位的“东家”。其主要原因k1体育,除了过去财政拨款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对舆论的监管,报刊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商品,所以报刊的转企就较为敏感。

  《中国证券报》是我国最早完成转企改制的财经类报刊之一。1992年,中国证券市场刚刚兴起,新华社旗下的《瞭望》周刊经济采编室的几个编辑便开始筹备一份证券市场信息的报纸,当时只是一张小报,如今《中国证券报》已成为中国证券财经主流大报。但由于运营方式是继承新华社的模式,报道选题、内容审核的层层过关太过繁琐、效率低下,与证券市场对信息适时、快捷的要求不符,而且如果主办单位不懂市场,证券报的人事、管理的自主运营就受到制约。

  类似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弱”的专业类报刊完成改制的不只是《中国证券报》一家。2005年12月底,《国家电网报》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了企业法人登记,2008年7月改为公司制,2008年8月,国家电网报社和中国电力出版社整合成立了英大传媒集团;2007年6月26日,《机电商报》实现整体转制,成立了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

  总署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越是市场化的企业越是会对自己的报道负责,我国报刊执行的是事后追惩,除了涉及历史和政治问题的重要报道,现在报刊媒体的报道都是无需提前送审的,靠报社总编辑或主编把关。即便转制为报刊企业后对舆论的把控也是没有太大变化的,所以《机电商报》等转企后的报刊也没出现所谓舆论导向的问题k1体育。”

  《京华时报》的前身是外国专家局创办的《中国引进时报》,是一家拥有74个编制的事业单位。2000年1月,《中国引进时报》划给了人民日报社,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并成立京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国有控股企业北京北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大青鸟集团控股子公司)入资京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京华时报社各占50%的股份k1体育。从出生时,京华时报社便是一家国有独资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目前报刊企业是通过三种渠道来实现舆论导向的正确。第一,报刊企业实行国有资本控股,报刊董事长、总经理都是由国家任命,对新闻报道采编进行把控;第二,党组领导制度不变k1体育,现在的新闻报刊的一把手也是党组负责人,党组领导对新闻进行最高把控;第三,我国报刊实行事后追惩,对于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报刊企业,相关部门会依法做出相应的处理。

  对原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养老金、住房以及离岗人员的安置成为当前报刊转企改制中最大的难题。

  《中国汽车报》转企后面临着需要解决员工身份转换带来的成本问题。据《中国汽车报》管理中心主任王天剑介绍,目前报社有66个事业编制,40多个在编人员,事业编制的员工一般参加工作的比较早k1体育,年龄较大,继续工作的时间不会太长。如果按照企业员工身份退休,养老金就要低很多,如何保证这些员工转企后的退休金能够与原事业单位达到平衡,这是一个难点。

  中国汽车报社副社长李春雷为记者做了一个测算:如果按照一个事业单位编制员工未来5-10年退休,1个月5000元的养老金来计算,一个转制员工一年就需要预备6万元的养老金费用,领取20年就是120万的成本,如果按照《中国汽车报》40个在编人员来算,就需要4800万元的养老金成本。2008年,中国汽车报社的年销售收入是1.4018亿元,利润约为2000多万,虽然报社收益每年都在呈两位数增长,但这笔养老金成本对《中国汽车报》来讲依然是笔很大的开支。

  同样,人员身份的转换也成为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延平最头疼的事。《北京青年报》编辑部现在事业编制500人,尽管没有行政级别,一切待遇都按照企业管理,但要将这500人妥为安置颇为不易,就连换岗都很难,更不要说淘汰了。在北青传媒上市后,张延平曾做出决定,让北青报编辑部的一些人到上市公司工作,但这些人说什么都不去,他们最大的担心是失去事业身份,后来报社承诺,出去的人退休后收入不及事业单位水平的,报社补齐。如今就出现了有100多人尽管在北青报社以外的岗位工作,工资却依然在报社拿的“怪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