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体育中华新闻传媒网(中国记协网)-直播

发布时间:2023-04-04 08:05:13 人气: 作者:小编

  k1体育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的第67期“记者大讲堂”现在开始。今天我们邀请长江日报高级记者余熙同志,结合他20多年在海外开展公共外交的成功实践,为大家做“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专题讲座。余熙同志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同时也是作家、画家、摄影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长期致力于新闻采编和公共外交事业,在海内外举办个人摄影展览37场,出版国际文化交流主题专著25部,发表国际交流文稿数千篇(幅),被国际社会誉称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波罗”。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余熙同志做报告。[2015-04-23 14:37:27]

  尊敬的祝寿臣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下午好!请允许我现在给大家做汇报。[2015-04-23 14:38:17]

  我很荣幸受到中国记协的邀请,来到北京向大家汇报我25年来,在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经历。我汇报的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瑞士演讲首开新声中国故事;第二部分,演绎故事传播文化;第三部分,中国故事感动高端,民间促使官方项目;第四部分,主动把握演讲机遇,多种角度说明中国;第五部分,声情并茂介绍中国,故事情节引人入胜。[2015-04-23 14:52:48]

  第一,瑞士演讲首开先声,中国故事人尽可讲。各国的民众常会通过中国人讲述的故事,碎片化但却真切的感知中国。身处海外的中国公民如何借助讲述中国故事,在传播中国主流价值上有所作为,是每个中国人的社会责任。在1991的年8月,我第一次出国到瑞士奥尔滕市,也拉开了自己投身公共外交事业的序幕。大家现在在屏幕上看到的这张照片,是我在瑞士讲中国故事的场面。这张照片是黑白照片,我当时站在圆形拱窗的下面。当时的照片不是很多。这是我为了这次演讲找出很少的早期的照片之一。[2015-04-23 14:59:07]

  1991年8月21日,我出国到瑞士举办个人画展。作为一个画家,在瑞士常常会被人家问到一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问题,“你的爸爸是否蓄着长辫子?中国的女性是否还在缠着小脚?别人不能出国你怎么会出国?”他们的讯息很发达,但是对中国的了解比较少,这个当时让我感到很意外也很焦虑。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觉得有责任帮助这些西方人了解中国。于是我向我的邀请方瑞士扶轮社提出请求,请他们安排一场由我介绍中国的演讲会。他们马上同意了。实际上瑞士人非常友好,他们对中国是不了解,但并没有敌意。[2015-04-23 15:04:35]

  这是当时演讲会的照片。当时他们在天主教新教的一个很大的会议厅,为我举办了这样一个演讲会。大家注意我后面是黄色的,实际是一个大红灯笼,原本是不可能出现在天主教堂里面,是其中有一个瑞士人曾经到中国访问、旅游,他买了一个灯笼回去,就把这个灯笼临时借过来放在这里,表示瑞士人对中国人的友好。当时现场有个锣,上面有两个字“否极泰来”的“泰来”。[2015-04-23 15:09:22]

  我当年讲的是《今日中国的文化艺术》。我本人也是一个画家和作家,我对中国文化的走向和现状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因此讲这样一个题目对我来讲比较熟悉。我运用各种生动的故事情节,绘声绘色地介绍中国。所谓绘声绘色是确有其事。大家看到我背后有几幅画,我根据我的作品向他们介绍中国。这样一些介绍,特别是对当时中国现状的介绍,引起在场扶轮社社员的关注。扶轮社是一个国际组织,它是一个工商界著名人士的一个俱乐部形式的组织。他们听得非常认真,不断地提问,也不断地鼓掌。当天晚上旁听我演讲会的人、新华社日内瓦分社记者施光耀发了一篇文章叫《“中国艺术”令人神往》。文章写了第一次在瑞士演讲中国故事的情况,这个稿子是1991年8月21日发出的。[2015-04-23 15:14:22]

  由于在瑞士开展演讲介绍中国情况,受到了瑞士人民的欢迎,这对我是很大的鼓舞。我得到了两个启示:一是瑞士人对了解中国情况有着很强烈的愿望;二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向西方介绍中国,而且介绍以后别人都有兴趣听。[2015-04-23 15:16:54]

  我在瑞士去了很多地方,也做了很多关于中国情况的讲解。这是我在瑞士瓦莱州山区出席当地欢迎宴,做演讲的情况。除此以外,我还写了一本关于瑞士的书。这本书出版以后,瑞士驻华大使在瑞士使馆为这本书举行了首发式,当时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出席。同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瑞士题材的画展,这是我在画展开幕式的时候,介绍我在瑞士的各种感受,也是在向在场的中瑞嘉宾讲述中国和瑞士的人民友谊。[2015-04-23 15:20:33]

  在瑞士期间,瑞士的很多报纸对我进行了报道,包括《奥尔滕日报》和《劳动日报》,有的是我在上面发表文章。这张照片,是我在长江日报发表的一篇讲话。我把这张报纸寄到瑞士,瑞士把长江日报的整个版面引用,并配了评论《奥尔滕的桥在中国》。向西方人民讲述中国的故事,除了面对面进行交流,通过媒体、文字、图片告诉大家同样都是在讲述中国故事。只要把这个故事深入到西方人的心中,就能够达到传播中国故事的效果。这张照片,是瑞士报纸的报道《画家余熙对瑞士的印象》,配的画是我画的。[2015-04-23 15:27:10]

  第二部分,寻求契机对美出击,演绎故事传播文化。大家都知道对美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从1991年我开始从事公共外交,常常见缝插针的讲中国故事。现在看到的这张图片是我在演讲会上,图中是乔治敦大学著名汉学家潘克俊教授。当时准备做中国文化艺术的介绍,所以我准备了很多的资料。但是在我谈中国文化艺术的时候,发现下面的听众都是一些学中文的年轻的准外交官,20来岁。他们好像不满足于我讲中国文化,他们不断的举手打断我的演讲,提出一些问题。我发现他们提出来的问题全部是与中国现今状况有关的。我马上明白了,这群“准外交官”毕业以后,都将奔赴到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或者是去美国在华语地区的外交机构任职,其渴望知悉当今中国社会现状的心情十分迫切。[2015-04-23 15:47:49]

  想到这一点后,我立刻终止原来的主题,调整了我的演讲,把介绍文化改为介绍时政。我谈到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反腐倡廉等等。为什么我会说这些问题,因为我在中国长江日报担任政文部的记者,每天接触的是中国最前沿的政治事态,所以我对政治生态、政治信息环境的了解还是比较充足的。因为有这样一种信息的积累,我敢于向他们坦诚阐述我的观点。[2015-04-23 15:48:27]

  我将自己长期新闻实践所积累的信息,以个性化的经历和见解进行整合,演义成具有生动画面的演讲。这些准外交官很感兴趣,提问和掌声交替出现。当时担任新华社华盛顿分社副社长周锡生当天就写了一篇通讯,《余熙:用精湛的中国文化艺术感染了美国听众》。在这里特别提到我向美国准外交官介绍中国情况的内容,以及他们强烈的反映。他说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美国外交部官们饶有兴趣的不断提问,并对余熙出色的演讲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美国著名汉学家、乔治敦大学历史学教授潘克俊先生评价余熙的演讲是对中国当代文化的一次成功介绍,演讲生动而具有说服力。一些即将前往中国任职的美国外交官在演讲结束后久久不肯离去,纷纷围着余熙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细节。[2015-04-23 15:52:15]

  2014年我在匹兹堡、芝加哥和旧金山分别做了三次演讲会,均是针对美国的某些主流媒体涉华负面舆情进行了澄清。这篇文章,BBC的报道《请看中国怎样愚弄世界》,我们新闻界的很多同志都知道,里面有一些观点是值得探讨的,但有些观点是偏颇的,而某些史实和数据是错误的,所引用的很多例证是关于武汉这个城市市政府举债建设的情况,而恰恰我对这个情况比较了解。我觉得面对美国媒体介绍中国时,对我们的前景有一种模糊不清,甚至是有意曲解的认识,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媒体人在美国,这个时候应该有所作为。于是我找到了中国驻芝加哥和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及匹兹堡大学,就消除媒体的负面舆情做了一些工作。通过努力,这三场演讲会都得以举办。[2015-04-23 15:56:28]

  我在向他们提要求的时候,提出的条件很苛刻。由于理由很充分,驻外使领馆也非常重视我们的请求,所以我获得了很多的支持。刊登BBC这篇文章的报社记者和主编,是我重点点名的对象,我说一定要把他们邀请来。后来中国总领事馆真的把他们都邀请来了。还有一些美国的主流媒体,比如说《芝加哥论坛报》的主编也来了,他很感动,第二天专门邀请我去他的报社去参观、访问。我跟好几个版的主编进行座谈,还被邀请参加他们的编前会。[2015-04-23 16:07:36]

  在我演讲完的第二天,美国有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其中6家媒体引用了我反驳“中国崩溃论”的言论,而且直接把我对武汉城市建设发展的说明,做了很清晰的表达。其中刊登BBC那篇文章的媒体,同时发表了我的意见。我觉得对在美国主流媒体当中的涉华负面舆情,我们做了一定的反应。这是匹兹堡的一个报纸,标题做得非常友好,《“你好”,匹兹堡》,“你好”是模仿中国的汉语拼音,我觉得是写的非常好的一篇文章。我在美国传播中国声音的做法,长期得到中国政府和新闻界前辈们的大力支持。[2015-04-23 16:12:54]

  第三,中国故事感动高端,民间促成官方项目。我们出去的目的是让西方人民了解今天的中国,让中国的声音传播的更远,同时以民间力量促成官方项目从无到有直至落地。于是我把这个作为对外交流的任务之一。[2015-04-23 16:15:23]

  下面的例子,是我讲中国故事促成冰岛·中国文化节。2005年我自费访问冰岛,接受了冰岛共和国总统奥拉维尔·格里姆松先生的邀请,到他的官邸做客。因为冰岛法律规定,冰岛不允许任何外国的客机登陆冰岛,外国人要进入冰岛必须在欧洲转乘到冰岛的飞机,这样飞机的价格很高。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我对格里姆松总统讲述了中国的璀璨文化,中国的京剧、杂技、水墨画等等。我谈到,这样璀璨的艺术文化积淀,如果冰岛人民无缘相见,是很大的遗憾。冰岛人民如果有机会欣赏、领略中国的文化艺术,将会是永远的幸运。我以中国公民身份游说总统同意支持在冰岛举办中国文化节。但希望冰岛最好能够全额承担相关费用……总统对我的建议似感意外但依然十分欣赏,表示愿意考虑。[2015-04-23 16:19:40]

  2009年9月29日“冰岛·中国文化节”终于实现了,在冰岛科坡沃举行了。邀请了将近100个人前后到冰岛,前后持续的两个多月,使中国的形象在冰岛得到了极大地彰显,中国文化在冰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传播,中国的声音可以说唱响冰岛全境。[2015-04-23 16:26:29]

  第四,主动把握演讲机遇,多种角度说明中国。由于我每次去新的国家通常只是为了举办画展,或者是开展采访、交流活动,并不是单纯为了演讲,不是国家把我派出去做演讲。如何争取到演讲机会?需要自己敏锐洞悉机遇,并不懈努力。只要有怀揣一个中国梦”,有饱满的传播中国文化之念,有强烈的讲述中国故事之心,在海外创造讲述中国故事的场合与机遇并非不可能。[2015-04-23 16:30:24]

  2012年3月,我到印度采访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印度人对中国人了解非常有限,看起来中印是距离很近的邻邦,但是在两国之间横亘着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把两国的文化或者信息都阻截的很厉害。我觉得我有必要在印度举办演讲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于是我通过中国大使馆联系到新德里的尼赫鲁大学,也是印度最好的一所大学。这里有一个汉学家,是有友好人士,当他得知要去做演讲的时候非常高兴。后来我听说印度还有一个学校是位于西孟加拉邦的泰戈尔国际学院,靠近亚洲,离新德里非常远,我就自费去。大家知道印度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颠簸不平。我去了以后发现来了有一二百人,他们都是将来从事印中关系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因此让他们多一些了解真正的中国,对他们客观掌握中国的情况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决定要好好的向他们传播中国的文化,讲讲今天的中国。[2015-04-23 16:35:45]

  去了以后,他们的院长是一个博士,很高兴地把我带到他们的收藏室,打开一个破旧的柜子,拿出一本大画册,画册里面有两个字“中国”。他说中国总理周恩来到印度访问时留下来的。于是他一页一页地打开,拿出其中一页,是周恩来亲笔用毛笔写的,“赠给印度国际大学”。他把这个递到我手里,周恩来亲笔写的纸我还是第一次在印度拿到。此前我只在博物馆里面看到过周恩来总理的真迹。他带我到一个很大的会议室,所有学生都静候在那里等我演讲。我一直走到礼堂门口都没有听到一点声音。原来泰戈尔当年在这里授课的习惯,是让脱掉鞋子、盘着腿坐在地上来讲课;他们说也希望我这样,我说没有问题。尽管我个子很高也不从来不习惯盘腿打坐,但是我仍旧这样做了。[2015-04-23 16:39:36]

  这是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南美洲中国人不太熟悉,因为过于遥远,但是南美洲了解中国的热情非常高,而且中国的外交现在重点对美国是重点,对美洲也是重点。我去过好多次南美洲,其中阿根廷去过2次,第一次去了一个半月,在阿根廷的四面八方都走了一下。我在阿根廷演讲时,自己做了一个PPT,《从中国的油画看中国的富裕和进取》。由于当天的太阳很大,他们为了遮光就把窗帘一拉,窗帘是红色的,我突然感觉好象进入了一个洞里面,一种别样的感觉,也很有意思。[2015-04-23 16:45:45]

  这是去年5月份的一张照片,k1体育我第二次去加勒比地区的牙买加。牙买加有两样东西中国很熟悉,一个是博尔特,一个是蓝山咖啡。k1体育这是我在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里面举行的一次演讲会,这次演讲会有现任总督、前任总督,还有水利部、宣传部的部长,都是请的牙买加上流社会对于中国政府具有影响力的一批人。[2015-04-23 16:47:34]

  除此以外,我也采取了画画、写中国书法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这是在牙买加金斯顿的中华会馆,邀请了当地的一批牙买加人,我用四种不同的字体来演示中国文化是什么样的趣味。这是牙买加金斯顿的西印度大学莫纳分校的孔子学院。这个孔子学院不大,但是是习亲自揭幕的。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在我两次演讲之后发了传真,高度评价了我的文化交流活动。这里面提到公共外交的问题:中国要想在世界上扩大影响力,除了官方外交以外要加强公共外交。[2015-04-23 16:51:07]

  这是我1994年在保加利亚文化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一次盛大的演讲会,同时我在那儿举办了一个画展。通过讲述我的作品来传递中国的声音,让他们多一点对中国形象的了解。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与在座的朋友座谈。这是保加利亚当地一个媒体的老总,大家只是聊天,甚至咖啡都没有,就是喝白水,但是聊得很深入。他们很希望通过我了解中国的社会。他们对中国社会、对中国的犯罪率、对中国的性文化都有很强烈的兴趣。[2015-04-23 16:59:20]

  我在保加利亚的活动也得到政界的高度支持。这是保加利亚总统,他觉得中国人在保加利亚利用民间方式开展公共外交是比较成功的活动。他对于我在中国出版的关于保加利亚书也印象很深刻。我在1994年去过保加利亚。前两天,我在百度上搜到人民网的文章,用了这样一段话做了深情的回顾,“在访问保加利亚的重要客人中,有一位中国记者、作家、画家、摄影家,曾作为报国舍家的座上宾,访问保加利亚记者协会和作家协会,他要写一本关于保加利亚的书。”我看完心头一热,我认为人在做天在看,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留下痕迹。尽管我在保加利亚只停留了一个月,但是16年以后保加利亚的文化部长对我那次访问仍然清晰的记得。我会继续利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和世界各国人们的交流。[2015-04-23 17:10:11]

  说一下乌拉圭。中国对乌拉圭可能就是两个概念,一个就是“苏牙”(苏亚雷斯)。另一个是最近网络上有一个热帖,世界最穷的总统。他自从上任以后每个月都捐出一万美金的90%,给慈善机构,而且这个人非常仁慈、很友善。这个人不是别人,是乌拉圭东岸共和国总统。穆希卡非常喜欢倾听中国故事,我和他谈过一个多小时,我给他带的礼品是普洱茶,他非常感兴趣,一点点的观察。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向他普及了一点点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在乌拉圭,我得到了乌拉圭政府的支持,获得好几次很重要的演讲机会讲述中国故事。其中一次是乌拉圭的扶轮社,这是我在扶轮社的一个演讲现场。他们选择的地点像一个宫殿一样,仅次于国会大厦。我还在社会发展部,讲了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保障当中的一些问题。从乌拉圭回来以后,我出版了《约会乌拉圭》这本书。[2015-04-23 17:16:09]

  从1994年起,我多次在欧洲开展文化交流,其中德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我在德国举办画展,同时举办了讲述中国故事的演讲会。这是我画的水彩,我和德国的大学生进行交流。1995年我在杜伊斯堡举办了又一次画展。这是1995年我在不莱梅州世界贸易中心举办了一次很大的展览。为了筹办这次画展我在不莱梅一个最大的公共场合申请升起了中国的五星红旗。我升起五星红旗当地的很多留学生都很激动,他看了以后跟我说眼泪都流下来了。来德国七年第一次在不莱梅升起了中国国旗,他说你让我看到了母亲。[2015-04-23 17:26:21]

  除了面对面进行讲述,我还利用记者这样一个身份,争取到了在德国的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开辟专栏的机会。德国的不莱梅日报,是涵盖整个不莱梅州的。不莱梅日报的老总约翰·克劳斯说到希望多了解一点在德国的中国人情况。他是无意之中提到的,我当时就说我是来办画展的,但是我也是一个记者,如果你愿意我可以采访在不莱梅的中国人,写他们的故事,并且在你们的报纸上进行发表。他同意了。我们确定的主题是中国人在不莱梅的故事。大家看到这五篇的版面就是我在这里采写的五方面中国人的情况。1995年8月9日-8月14日,德国主流媒体不莱梅日报发表余熙采写的新闻专栏系列报道《中国人在不莱梅的故事》:之一《我们像中国人一样去餐饮》、之二《贸易带来更多金钱》、之三《中国留德学生的心曲》、之四《让我们回归安宁》、之五《我们正在架设桥梁》。让我很感动的是,在文章发表之后,参考消息刊登了这个系列报道,题目是“中国留德学生的心曲”是深度报道当中的唯一的一篇。[2015-04-23 17:36:08]

  这是我在法国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的情况。我在法国做了好几件事,一件是我在巴黎蒙塔日,发现了在20世纪20年代,曾在该市叫哈金森一个橡胶工厂勤工俭学过。后来了解到,不仅去过那里,还有244位中国早期革命者曾在那里拥有居留卡和工卡。我把居留卡的复印件捐献给中央党史研究室,获得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肯定。第二是我积极参加中法文化年的活动。我出版了5本关于法国的著作,用大量的中国故事和中法文化交流相穿插来介绍中国,推广中国的文化。[2015-04-23 18:16:03]

  这是在古巴。我写的关于古巴的书出版后,在古巴举办了首发式。2003年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访问中国的时候,我特地来到北京参加和他的会见。卡斯特罗说,我听说过你的情况,而且我赞成你为促进中国和古巴之间的关系、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所做的贡献。我把自己画的卡斯特罗肖像画送给他。他说真希望像画中一样年轻。[2015-04-23 18:23:32]

  我去韩国清州博物馆的时候,韩国大邱电视台正在拍宣传片。他们知道我的身份后主动问我,这个博物馆是韩国铸铁造字博物馆,现在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怎么看?我觉得他们是对中国文化不了解,于是我很礼貌很清晰地跟他们说关于中国的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有两种,一种是泥字和木头的,这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发明以后,三百年以后你们有一个金属活字。这都不错,但是它是不同的质地、不同的介质,不能混为一谈。因此不能说活字印刷就是韩国的。他听了以后当时没做反应,后来找我们,问能不能正式采访,想把你的观点报道出来。我说好啊,于是我从头一点点的跟他们讲,讲中国四大发明活字印刷的故事。[2015-04-23 18:32:01]

  谢谢余熙同志的精采讲座,听了以后也感到很受启发,也很受教育。余熙同志虽然不是专门从事对外报道的记者,但他取得经验非常难得和可贵。习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如何讲好故事的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怎么讲得好。余熙同志在讲座中都提到了这几方面的内容,给我们以很好的启迪,对我们做好国内国外报道都很有帮助。接下来我们是一个互动交流的环节。各位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刚才收到两个条子,我想先把机会给这两位记者。第一个问题,您在国外演讲的内容涉及中国古代与现代的文化艺术,政治与社会情况,可谓庞杂而丰富,你是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第二个问题,你开展公共外交20多年,您认为这20多年外国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了解有所变化吗?体现在哪儿?[2015-04-23 18:36:27]

  第一,感谢你对我个人素质的关注。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素质,你是一个中国人,你踏出国门以后,只要有一颗传播中国文化之心,都可以去做关于传播中国文化的事情,不要等到自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才能够出去。我也没达到这个标准,实际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千差万别,当然我承认我从小到大是比较爱学习,看书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兴趣涉猎比较广泛,这是我的特点,不然我不会又去搞文字、又去搞绘画、又去搞摄影,我还很喜欢音乐。无论自己的素质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水平,我觉得都要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要传播中国文化的冲动,有热情、有积极性,这样才可能去做这样的事情。[2015-04-23 18:41:57]

  第二点,关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识有没有变化。确实有变化,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就说世界各国的老百姓在对中国人看法上有很明显的变化。以前他们对中国人是不了解的。认为中国人是愚昧、隐忍、很抱团、不太合作的,在修养上不太和国际接轨。现在他们感觉中国开放了,出国人的很多,各方面已经有非常大的发展。特别是经济方面,就是中国人有钱了。[2015-04-23 18:51:35]

  第一个问题,您24年如一日地执着开展公共外交,经常自费走过一个又一个国家。这个动力是什么,这个过程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第二个问题,走过这么多的地方和国家地区,哪里的人文与自然风光给您留下深刻印象?是否可以推荐。第三个问题,您的英语肯定很棒,如何加强书面、口语水平?[2015-04-23 18:54:16]

  为什么会坚持做呢?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动因,我是50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有深深的危机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我们很需要和这个世界合作,我们需要融进这个合作,我们也需要世界融进中国。这也就是所谓的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2015-04-23 19:04:14]

  为什么要这样?如果我们想让世界知道我们,除了依靠官方、政府的主流力量以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肩负这样的责任。我在西方认识了那么多西方人,他们表现自己国家的文化,是那么地自然、亲切,而且让我心有所感,让我心悦诚服的认同。我在写《走向阿尔卑斯》的时候,共有46万字。我写了大量的故事,以及对故事的理解。这些西方人的不像我们富起来的人那样有一种优越感。浅薄之人确实有,但是我所认识的绝大多数,就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文化的流露,他们的流露出来这些东西能够让你感到亲切,感到朋友的价值,感到对我们有启发,愿意加以借鉴,套用后来的词就是“文化的软实力”。既然西方能够有文化软实力来打动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中国的软文化来打动他们,剪纸等等不足以体现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文化是情操、理念。所以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觉得愿意做。而且我做的时候有很多宽慰,源于对方接受我的付出时他的反应。对我来讲,打动我心灵中最敏感、最脆弱的,k1体育或者是最有意思的那根弦,同样在我和他们交流的时候,被不断地拨动,这是我的一个动因。[2015-04-23 19:15:44]

  我去过60多个国家,觉得哪里都好,我不说花园之国瑞士,包括我最近写的阿根廷的书,那里的冰川,还有靠近玻利维亚当地的印加人的那种纯朴,还有亚马逊河我钓食人鱼的那种快感。但这些并不真正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倒是在人文领域,很多动人心魄的方面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比如说印度,印度是很多中国人多有垢病的国家,这都是偏见。印度我去了一个半月,其中在孟买北部一个叫阿旃陀的地方,比我们敦煌的雕塑还好。你一旦置身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你会觉得人类的伟大,真的是伟大。一千年以前人类文明那么璀璨,熠熠闪光,人站在那个地方就感到我们很渺小,像这样一些地方是我最喜欢去的。如果要推荐这是我要推荐的。[2015-04-23 19:19:57]

  第三个问题,英语水平肯定很棒,恰恰说错了。我的英语水平不棒,我可能会说一点德语,是我自学的。怎么办?因为自己的语言很一般放弃国际文化交流的追求吗?不是。我觉得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从我25年走过的印迹来看,外语在我们整个民间交流史上,它实际上起的作用还不能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一位是我交流的动机和交流热情。[2015-04-23 19:24:25]

  感谢祝书记,感谢余熙老师。今天的题目是一个“中国记者的声音可以传多远”,我觉得余老师已经不是一个记者,是一个综合艺术家,懂得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记者在本职岗位上有没有可能也适度传播中国的声音,或者余老师可以介绍通过个人寻找、制造一些向国外发声的机会?第二,您刚才说第一次到瑞士的时候,居然他们问是不是中国人还梳着长辫子、穿小鞋,您走过这么多国家,您觉得外国对中国人和社会的不了解,在这么发达的社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您对外国人更多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形象有没有一些建议和思考?谢谢![2015-04-23 19:27:17]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身边不是缺乏交流的机会,而是缺乏交流的热情。长江日报有一个英文报纸叫长江周末,为了英语的地道,我们就把在武汉江汉大学访问的牙买加女士,中文名叫金伯利,每个星期聘来两天做英文校对。她来了很多次,后来有一次她偶然得知我在长江日报,她很激动,为什么?我写过一本牙买加的书,《约会牙买加》。那天她通过我们的一个同事找到我,说想来拜访我跟我合影。k1体育第二天金伯利画了一个很浓的妆,怯生生走到我的办公室,拿出一个的绶带,是牙买加选美小姐。这时候我就在想,牙买加国家小姐在我们这儿,是否可以交流一下。我问她牙买加有多少人在武汉,她说有7人,平时有来往,每个星期六在一起聚会。后来我说,能不能搞一个牙买加人的中国故事。后来她找来了5个牙买加人,讲了5个关于武汉很有趣的故事,怎么吃热干面、警察怎么把他送回家、甚至的士司机讲英语。有多少文学价值不一定,但是帮助在武汉的小群体了解我们,然后反帮我们自己。武汉市委宣传部搞了一个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活动,在武汉市民之家,我们几个报纸在头版头条报道,它是很简单、很快速的,不要你花钱,也不要你动用什么资源,你要有这个心、k1体育有这个兴趣就可以去做。[2015-04-23 19:35:21]

  国家永远是外交的主体,我在外交部有很多朋友,比如在美国的那几个演讲,为什么获得这么快的回复,都得益于他们的帮助。我去那么多国家,那么多大使出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派翻译,都是因为国内外交部的支持。所以外交永远是国家主导,我们做这些都服从于国家的战略,我们职能是拾遗补缺,做国家可能一时顾不来,或者是不太方便做的事情。公共外交是国家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为我们国家的主体外交做一些贡献。所以在服从祖国的外交战略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的发挥我们的作用,有一个词叫“添砖加瓦”,我不能盖整个大厦,但是可以添砖加瓦。[2015-04-23 19:40:12]

  余熙同志今天的讲座的确非常的生动,也非常的感人。我听了以后感到非常有收获。因为对外交流是中国记协的一项基本职能,我们每年接待不少的外国代表团来访,也组织不少的新闻代表团出访,如果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都能像余熙同志这样,我们的交流成果就会更大,效果会更好。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余熙同志学习。最后,我建议大家再一次对余熙同志的精采讲座表示感谢。今天的大讲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再见![2015-04-23 19:43:14]